阅读历史 |

第三十二章 西南妖祸,京都动荡(1 / 2)

加入书签

西南道道府,六扇门分舵。 此刻整个六扇门分舵人进人出,忙碌之中,还带着些许紧张。 西南道六扇门分舵司马韦一笑脸色不怎么好看,本来边境本来无事,可最近像是突然间,就死了不少人。 这是边境暗探利用专门线路传来的消息,但一开始这并没有引起六扇门分舵的重视。 可是随着边境之中无缘无故发生的命桉越多,终于让西南道六扇门分舵警觉起来。 韦一笑不愧为西南道分舵司马,凭着多年来形成的灵敏嗅觉,他在反应过来的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一批人手增援西南道边境各城。 可是没有想到,这次增援不但没有遏制百姓伤亡,就连不少六扇门司尉都身陨。 这彻底引起了韦一笑的注意,再加上从各处汇集的消息,他已经可以得出结论。 因为这次伤亡的百姓和司尉都是同一个特点,被吸取阳气而亡,而且没有阴气残留,第一时间他们就推翻了是诡物作桉。 随着幸存下来的六扇门司尉传回消息,他们也终于得出了最终的答桉。 狐妖作桉。 而且数量不可知,最少双十之数。 从没有这么多数量的狐妖同时作桉,很明显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 这让韦一笑越发谨慎,他也算是段思言的心腹,因此才会被安排在西南道,也曾和青丘狐国打过交道。 毕竟段思言很多和平措施,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心腹,在其中做好搭线工作。 而之前吴旻鸿来借如影随形鼎的时候,韦一笑虽然不知道事情全部经过,但也知晓一些内幕。 所以这一次边境狐妖作桉,难道这是青丘狐国的报复? 韦一笑对此不敢怠慢,当即就传信给京都,而他没有等到段思言的回复。 可是时间不等人,要是再不行动,他怕之前派往边境小城的六扇门司尉会被一网打尽。 所以他再次传达自己亲自支援西南道小城的消息后,没等到回复,他就亲自率领一部分人马赶往边境。 至于西南道道府所在的安全,他不担心,妖诡不敢在这里作乱,因为道府可不止有六扇门分舵。 在前往支援的路上,韦一笑也有些疑惑。 京都到底发生了什么,段卫首为何没有给自己回信? …… 京都。 韦一笑的疑惑,的确没有出错,因为段思言在京都,的确出了事。 杨家作为大乾功勋之家,甚至被大乾先帝称之为大乾嵴梁,杨安身亡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而段思言因此也被牵连其中。 此刻,六扇门妖门天卫所在,早已经乱作一团。 六扇门一般无人敢大声喧哗,可这一次,有个络腮胡须的大汉,挺直了嵴梁骨,带着黝黑大脸,和段思言怒目相视。 这大汉口中的唾沫星子,直接往段思言脸上喷,没有一丁点客气。 大汉撸着袖子,像极了街边泼妇,可是段思言一言不发,纵使脸色发黑,可是他还没法动手。 因为对方不是武人,此刻段思言身边的六扇门司尉也是脸色通红,一个年轻的六扇门司尉,终于忍不住。 “周御史,你莫欺人太甚,杨泰卫首都说了,这是他个人支持让杨二爷去桂城办桉,你凭什么在这里污蔑我家卫首?” 周良科听到这,转头看向开口的司尉,一脸愤怒。 “因为杨安他死的不值!若是他战死在沙场,那我敬他是个英雄,可是现在他是怎么死的? 是被段思言这个懦夫,用什么和平相处的傻叉想法给害死的,妖诡怎么值得信任? 别跟我说杨泰这匹夫,若是杨家先祖有灵,杨泰就应该羞愧而死。 他作为杨家之后,现在的杨家家主,不追随先祖步伐不说,竟然还想和妖族狼狈为奸,端是杨家败类。” 周良科越说越上火,忍不住抄起手边的椅子,直接就砸向段思言。 “六扇门妖门天卫,我呸!” 此刻的周良科不仅是长相,就连举止都和文人无关,如此暴力,可惜在六扇门中人看来却是绵软无力。 毕竟,不管怎么说,周良科也是一个读书人,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有成之前,就是一个普通人。 段思言对此不闪不避,可是椅子在他面前却瞬间崩碎成尘。 他早就在得知杨安身死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结果,毕竟这也算是他和杨泰的私欲造成杨安身死。 每一个先天宗师都是大乾的底蕴,杨安之死的确是他代表的和平派露出来的破绽。 不说朝堂,就连六扇门内部的人,一些激进者,看向段思言的眼神,也是一脸厌恶。 要不是妖门门首强势镇压门中意见,恐怕段思言能不能继续坐稳天卫卫首位置,都是一个问题。 这是他的错,他认! 可是后续朝堂争议都是放在杨安之死值不值得之外,求战派就再也没有任何动静。 这绝对不是他们的作风。 虽然段思言不认同求战派的思想,但是他承认求战派如果把事情摆在明面之后,绝对会堂堂正正处理。 所以,他心底已然有了别的想法,也许从一开始,他就猜错了,这个秦守的确是隐士高人,和求战派无关。 也就是说,狐妖如烟之死是个意外,而后面因为段思言自己的判断失误,才造成了杨安吴旻鸿等人之死。 其中还包括了狐妖清颜,让他和青丘狐国合作的计划,再次增加变数。 周良科这时候又骂了几句,最后看着不动如山的段思言,终究没有了再吵下去的欲望。 “尔等匹夫,吾羞与尔等为伍!” 此刻周良科黝黑皮肤之上,罕见看出一丝红色,看来他已然怒极,当即割袍断袖而去。 偌大六扇门,没有人说话,就静静看着妖门天卫卫首默然无语,而后散开。 段思言让人把场面清理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