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0章 奶源之战(1 / 3)

加入书签

第430章奶源之战

郑俊怀在牛奶包装上和惠农、中粮、光明等企业进行合作,并且谈笑风生,但是回归到牛奶领域,这几家公司现在可是打得热火朝天,他们竞争的重点除了营销之外,更关键的还是奶源。

中国的奶源带大多集中在北纬40度——47度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域,横贯东北、西北和华北草原带,包括“三北”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和胶东半岛,集中了全国70%的奶牛和超过60%的原料奶,这些地区因为适宜养殖奶牛,牛奶产量大,质量高,所以被称为“黄金奶源带”。

具体到省份上,现如今有内蒙、XJ、河北、东北四大奶源带,日后还会加上四川奶源带以及山东奶源带。

其中内蒙的奶源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全国最高的,从北部的HLBE草原到西南部的EEDS草原,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ALS荒漠草原,这里拥有充分的日照环境,羊草、羊茅、冰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优良牧草生长地格外茂盛,能够承载大量奶牛,所以扎根内蒙的伊利可谓占尽地利,而牛根生和郑俊怀有这么大的矛盾,也要继续留在内蒙创办蒙牛,为的也是NMG丰富的草场资源。

而XJ的草场资源主要集中在天山南北,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样具备极大地开发潜力,但是由于现在交通不够发达、牛奶保鲜技术开发不足等原因,远离主要消费市场的XJ草场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XJ的牛奶产业主要由当地的麦趣尔等企业开发,产品也大多供应疆内,并未大规模进入内地市场。

东北的奶源主要集中在HLJ,其中又以DEBTMGZ自治县的杜尔伯特大草原最为丰富,日后伊利会在这里成立亚洲最大的婴幼儿奶粉生产基地,但是现在么,他们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李耒拿下完达山之后,就把这片草原划为完达山的势力范围,并在这里建设了奶源基地,雇佣当地牧民养牛挤奶,再送到工厂进行加工,生产出牛奶、奶粉、冰激凌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河北地区的坝上草原、康西草原都可以看作NMG大草原的延伸,是华北知名的奶牛基地,同时也孕育出了许多本土乳业品牌,比如sl、sy、jlb等等,日后除了sl之外,其它品牌依旧生存地不错。

而四川的奶源地主要集中在川西草原,其中以成都附近的青白江草原、MS市洪雅县的洪雅牧场为主,此外在西康等地还有牦牛奶出产,品牌的话有本土的菊乐牛奶,以及新希望创办的华西牌、阳坪牌、新希望等品牌,但是由于四川人口较多,乳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四川的乳业品牌连供应本省都有些不足,就更不用说进军外省了。

最后的山东奶源地主要分布在历城、莱西、莱阳、临朐、岱岳区、高青、文登等地,除了奶牛之外,当地还有奶山羊,由于草场资源不如内蒙、XJ等地,山东便把功夫下到了科技上,这里每一处草场都不是很大,但日后的技术含量较高,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比例在各大奶源地算是最高的。

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牛奶保鲜技术等原因的制约,各地的乳业公司基本都以本土为主,很少有能力扩展到外地,而且牛奶消费量不高,光靠本土的奶源基本就能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所以对奶源地的竞争并不激烈。

但是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提高了牛奶的保存时间,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对牛奶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乳业公司抓住了这一时机,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公司的销量不断增长,但本地的草场已经无法饲养更多奶牛、产出更多牛奶了!于是原先少有人问津的草场就成了香饽饽,最早打响这场战争的是华北的sl、sy等品牌。

三元是BJ的企业,起家的历史比较早,和光明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成立,并且依托BJ、上海这两大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市场早早地就站稳了脚跟,分别成为华北、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乳业公司。

sl就不用说了,这家成立于SJZ的企业发展势头很是迅猛,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成长为可以和三元一较高下的企业。

但是等这两家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坝上草原和康西草原那点草场已经没办法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了,要想继续壮大自己,就必须获得更多的奶源,抬眼看看墙上的地图,北边就是NMG,那么该去那里寻找新的奶源就很明白了,于是乎北上内蒙就成了sl和sy的共同选择,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手伸进了伊利的后院——HLBE大草原。

他们争夺奶源的手段很粗糙,并没有像完达山一样和当地政府签署协议,或是收购当地的集体牧场、或是签署长期协议承包草场,然后花大力气来改良奶牛品种、教导当地牧民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放牧奶牛,从而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牛奶来,他们直接就是派出大量业务员,到草原上和当地的牧民签署协议,从他们那里收购牛奶,为了更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