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定计(2 / 3)
士勇勐善战,如臂使指,但他们的子孙却没这么强。如果梁王日后募兵,还用这些军士子弟,第二代梁军肯定不如上一代的。大夏禁军同理,现在都是虎狼之士,敢打敢拼,悍不畏死,但他们的子孙么,如果不上阵打仗,最多三代人,我看就不成了。” 刘鄩默然。 不打仗的军队,升迁靠的是熬资历、拼关系,能者无法上,庸者居高位,军队风气败坏起来,那是相当快的。另外,不直面生死,士兵无法获得战阵经验,心理上也无法得到蜕变升华,这样的军队虚有其表罢了。 勇士,勇的可不仅仅是武艺,他精神上也十分之勇,经验更是丰富。 “缘边镇兵,哪怕现在是些臭鱼烂虾,在苦寒之地与人争斗时间长了,战斗力不可小觑。”王彦章说道:“昔年圣人从蜀中迁移百姓至丰、胜,数千户总是有的吧。这些百姓的后人有从军的,一样很凶悍。刘将军,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 刘鄩被王彦章这个“浑人”教训了,但一点不生气,反而虚心问道:“新泉军常年屯驻阴山,家人也在那边,他们愿意当镇兵,这可以理解。忠武、淮西兵又怎么可能愿意去?” “不同意,就要被遣散。”王彦章说道:“洛阳兵不少,打过去并不难。另者,淮西兵应该是听话的。” 宗法治军的折家军嘛,在一众军阀部队里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还在江汉奋战的威胜军也是这么个情况。 “况且,据胡枢密所言,镇兵的钱粮也是不少的。”王彦章说道:“还给地,可将家人迁移过去。” 刘鄩若有所思。 不同地方的镇军,应该是不一样的。阴山一带不是什么好地方,也未必有那么多土地、牧场分给镇兵,势必要朝廷补贴一部分钱粮。 如果换到安东府呢?刘鄩不知道。 ****** 海对岸的蓬来镇,邵树德也正在与群臣商议安东府军队改制的事情。 “归德等军久戍在外,总不是个办法。”邵树德说道:“一年两年还成,三年五年可就难说了。这事,终究要解决。前次枢密院提出重设府兵之议桉,将镇兵改为府兵,你等觉得如何?” “陛下不可。”陈诚率先说道。 “何耶?”邵树德问道。 “陛下。”陈诚回道:“府兵之制,始于后魏年间。到了隋时,已臻鼎盛,随后败坏。至唐前期,因隋季丧乱,人少地多,府兵稍有振作,后又趋于败坏,于高宗、武后朝渐不堪用,军士大量逃亡,战力下降。玄宗天宝八年,彻底废除府兵制。府兵,需要田地、奴仆。” 简而言之,府兵的战斗力,与所拥有的田地和部曲数量成正比,也就是和经济实力成正比。 隋文帝晚年,关中府兵就已经不太行了,土地太少,人太多,府兵穷困,没有那个经济实力锤炼武技,置办器械。他们已经从脱产状态变为了直接参与一线农业生产,和土团乡夫慢慢接近,战斗力自然无法维持。 边境苦寒之地,是否具有推行府兵制的条件,这是值得讨论的事情。 “另者,前唐府兵折冲府的设置,大体遵循‘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内重外轻’的原则。”陈诚继续说道:“关内道有折冲府289,河东道166,河南道73,河北道51,陇右道33,山南道15,剑南道11,淮南道9,江南道7,岭南道6。因前唐定都长安,起于河东,故关西、河东二道为府兵重地。河北人口数倍于关内道,折冲府的数量却只有六分之一。陛下圣明,自看得到其中真意。” 邵树德微微点头。 他懂陈诚的意思。府兵在地方上有田有奴仆,自己置办武器,参加折冲府组织的定期训练,他们的经济关系、社会人脉全在地方上,朝廷的影响力其实是有限度的,且离统治中心越远,影响力越低。 隋唐都是起家自关中,折冲府的数量分布已经说明了一切。 你若在安东府推行府兵制,可有把握控制得住? 另外,府兵归谁管?是不是适合?这也是个问题。 时代大不一样了,现在募兵制是主流。职业武夫拿钱卖命,吃的就是这碗饭,打仗对他们来说天经地义,没什么可说的。 但府兵可不这样,高宗时战争极为频繁,府兵经常被征发上阵,经济上逐渐陷于破产,于是大量逃亡,甚至还有抵制官府征召,不愿上阵的。 他们毕竟不是职业兵,不拿朝廷军饷,出征一应花费都是自己承担。仗打得少还能忍受,若战事频繁,可就不乐意了。募兵就反过来了,玄宗朝的募兵甚至要“擅启边衅”,主动把胡人逼反,然后再去征讨,求取朝廷赏赐。 两者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安东府土地众多,若一丁授田百五十亩,准其招募部曲耕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