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消费(2 / 3)
中年人又看了他一眼,走了,队伍也静了下来。 不一会儿,前方传来一阵骚动,城门开了。 众人踮起脚尖够着头,一边看一边催促。 城门守卒打起精神,比以往更认真地检查了起来,惹得众人抱怨不休。 但不管怎样,马车、牛车、骡车、驴车还是一辆接一辆入城,各色物资汹涌而入,补充长安骤增的消耗。 ****** “长安城醒了。”城楼之上,早起的邵树德默默观看着。 月理朵、耶律质古母女一左一右,挽着他的臂膀,看着这座巨大城市崭新一天的开始。 这已经是邵树德连续第七天观察早晨的长安了——朝会日除外。 庞大的消费人群,造就了繁荣的商品经济。 如果他把几十万禁军都带过来,立时可以造就天下第一繁荣的商业城市。 消费人群是关键! 南北朝世家统治时期,市面是繁荣不到哪去的,因为贵族、农奴的体系下,消费人群不够庞大。 禁军武夫或许不是最有钱的,但相对有钱,而且花钱意愿很高,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带来一波消费狂潮。 “朕在长安一年,能让长安、万年乃至蓝田、盩厔、昭应、高陵诸县的百姓大获其利,收入倍增。”邵树德说道:“在长安待两三年,能让原本种粮食的百姓改种果蔬,畜养牲畜。在长安待五年以上,甚至有人开始大量种植花卉。” 说到这里,他稍稍用力,将母女俩拥到面前,道:“这就是商品化的农业,经济的魔力。” 母女俩有六七分肖似,一成熟动人,一青春靓丽,各有千秋,各有妙处。 “粮食怎么办?”耶律质古问道。 邵树德轻捏了捏富含胶原蛋白的俏脸,道:“自然要靠外地转运了。长安百姓宁可种果蔬、花卉,也不愿种粮食。在以往,关东诸州是要大量解送粮食入京的,先存于潼关附近的渭水仓,再船运至长安以东的渭桥仓。” “洛阳呢?”耶律质古又问道。 “含嘉仓城储粮百万石,当然是从河南、河北转运而来了。漕渠直入城中,其实比长安还要便利。”邵树德说道:“如果南边的水道也通了的话,那就更不得了了。” 好些年前,他就遣人勘探宛叶走廊南端方城口及其周边的地形了。 方城口其实不高,也不长。不然的话,宋太宗也不会不止一次遣人开挖了,失败了还不死心,过些年再来挖,再失败,消停几年后继续。 赵二如此执着,是因为方城口以南,有现成的水系,方城口以北,也有现成的水系。这两大水系被山脉隔断,连接不起来,只能在各自的区域内分段航运。而方城口,就是这道山脉之间的一道豁口,只要挖过去,就能南北畅通。 北宋政府不是乱来。事实上他们认真考察过,认为还是有可能沟通南北的,事实上最后也就差了那么一点而已。 因赵二之鉴,邵树德不打算直接开挖,而是另辟蹊径,学灵渠陡门一样,建造升船机系统。 升船机,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其实你去灵渠看看就知道了,就是通过储水、放水,人为调节水位的高低来让船只升降罢了。 但灵渠的条件无法在方城口复现。盖因船只顺着唐白河的流向航行至方城口后,需要升高,进入宛叶走廊内部,然后连接上当地的水系。 也就是说,需要把水提高高处。而灵渠是水流向低处,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邵圣亲自“关怀”下,工部、都水监花费多年时间,走遍了方城口以北的山山水水,仔细调查了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沼泽、每一处水潭,最终决定修建多个水库,作为升船机的水源。 对,我没有办法把水提到高处,但我有办法把更高处的水流下来——这种方法,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广泛使用,养活了一大批数学家、工程学家,并创造了“山顶运河”这一说法。 截止去年,水库已基本修建完毕,汝州南部的一些河道也被人为改道,流向水库, 作为其水源。 今年将开始方城口以南的河道加固、陡门修建,如果完工的话,船只将从方城口以南缓缓升高,然后利用现有河道,向北航行二十余里,接着再缓缓下降,接入河南四通八达的水系。 这可比马拉轨道的效率高多了,运输量也大许多。唯一的缺点就是一旦降雨稀少,山顶水库库容不足,就会极大影响航运,毕竟升一次船,也挺消耗水的。 邵树德不确定接下来几十年降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