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三章 通货(1 / 3)

加入书签

作为《同光全书》的挂名总编,邵树德的相当部分精力被放在著书上。

在去乐游塬安抚完西迁百姓之后,他很快回到了宫中,开始写书。

他的书当然不是从头写起。事实上在对儿子们的长期教育过程中,他已经准备了很多讲义,如今需要做的是把它们串起来,系统性讲述。

他第一本整理的书叫《通货》。

内容不是很深,因为他懂的也很有限,但在古典时代约莫着够用了。后人还有机会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出新的理论。

契丹王后月理朵、高昌王后偰氏在一旁帮着整理讲义。

渤海王后高柔在磨墨。

长和太后蒙氏还活着……

她在八月间生下一子,生完后痛哭流涕,一股劫后余生的感觉。

邵树德本想说四十出头生子没那么恐怖,但想想算了。他造的孽,舒服了就弄女人身体里,从来不管后果如何。于是好生安慰了一番,表示以后不让她生了,蒙氏又喜极而泣。

这会她在准备纸张,脸上的表情轻松写意。见邵树德写完一页,便将其收走、晾干,全书完成后会亲手缝制成册。

廉氏在准备点心。

目睹了蒙氏的经历后,她早就不做任何幻想了。

建极十五年(915)十月,她已经在高昌王宫里诞下一女,但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因为圣人哪怕与别的女人亲热,最后也总会弄她身体里,不出意外果然已经怀孕。

让一国太后怀孕,这事就这么能让你感到得意吗?

轻轻叹了口气后,又细心地搭配起可口的美食,待圣人写累了后,便送过去。

阿迭氏则在煮茶,两个女儿在一旁帮忙。

今年六月间刚产下一女。

在这么多女人中,她是最没文化的,只懂回鹘语,不通汉文。而且在萨图克死后,圣人好似对她也不是很感兴趣了。

或许,这也不是坏事吧。

邵树德则不管“战利品”们在想什么,而是趁着感觉上来、文思泉涌的机会,笔走龙蛇,挥洒不停——因为很多词语难以解释,用在古文语境中也颇为违和,因此他直接拿白话写。

“我将金、银、铜称为贵金属。但贵金属本身不是通货或货币,铸造成规定型制的硬币后,他才具备货币属性。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完美的货币——实际上很难讲……”

“假定对外贸易时贵金属外流,那么就会使市面上的货币数量减少,引起物价下跌。直到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货币回流为止。”

“造成货币减少的方式并不仅仅只有进出口。熔铸佛像、陪葬金银、藏之于库等等,都可能会产生这种波动,进而产生物价的大幅度变动。”

“以粮食为例,同样的太平年景,同样的风调雨顺,同样的地方,在短短数年之间,一斗粟米的价格可能从三钱跳到三十钱,再落回十钱。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内,粮食生产的成本没有什么变化,消费也没有什么变化,但价格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何也?货币供给量脱不开关系,简单来说,出现在市面上的铜钱数量忽多忽少。”

……



“近年来日本产银量逐年增加。据明州前往日本贸易的商徒所说,日本国内很多商品都在涨价,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每年都在涨,十分坚决。原因如上节所述,货币供应量大增。”

“我假设一种理想而又极端的情况。日本以银币为唯一货币,他们的商品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一直没有变化。在银矿不断开采,一车又一车银锭被铸成硬币并投入市场之后,他们生产的各类商品价格普遍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商品的使用属性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一百斤粮食,它就只能产生一百斤粮食的作用,变的只有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币实际上贬值了。”

“假设在此期间,同样使用银币的我国白银产量没有增加,市面上银币的流通量恒定,那么日本银币相对于大夏银币,也大幅度贬值了,因为他们‘超发货币’,我称之为‘通货膨胀’。”

“假设日本商人在大夏进行贸易时,必须将手头的日本银币兑换成大夏银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因为货币贬值的关系,日本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日本银币来兑换大夏银币,这将让他们在汇兑上处于不利地位。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汇率,可查阅附录。”

“前文说过,银锭不是货币,银币才是。但很遗憾,很多人将金块、银锭等同于金币、银币,这就给了日本商人以极大的便利。他们拿着日本银币,只要重量足够,往往能拥有同等重量的大夏银币的使用价值。这种认知,令大夏、日本之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