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1 / 10)
景泰位面。
经过百官磋商, 朱祁钰最终
下支援,分别是:
五千精锐战士,
, 因为隆武政权定都福建, 北伐主要走水路,
粮草军械若干,
以及,许多的“人才”……
石亨/徐有贞等一众夺门之变的“功臣”们,全部被打包送了出去。
隆武帝:?
行吧,他不挑, 有总比没有好。
石亨对此, 倒是接受得分坦然。
自己今后做出了那的事情,还能够保留一命, 已是陛下看在从前的功劳上, 网开一面了。
他跟徐有贞这种无才无德、纯粹投机倒把之人,还不一。
他是有一定能力的, 素来骁勇善战,被称作“有陇西李氏之风,之卧虎北陲, 自当匹马不南矣。”
在京师保卫战中曾担任总兵官, 身先士卒,屡建功勋。
只是后来……
荣华与权柄终究迷了他的眼,再找不回当年为国为家,浴血奋战的那颗初心了。
走过世间繁尘喧嚣纷纷,却依然一身清白、片尘不染者, 世间能有几人?
在整个时,就只有一个于谦罢了。
大军离开的那一, 百官都来到殿前,为这支远征的队伍送行。
于谦迎清秋的冷风,揽衣坐下,抚琴奏了一曲《出塞歌》。
琴音铮铮凛然,如同凤鸣金铁,万古的浩荡长风与山河正气遗声,都在弦上激荡,信马由缰散入秋霜天。
在这琴声中,战士们都拖家挈,老幼相依,最后一次回望家园。
他们都知道,此一去,便再不能归来,但最终,还是依旧无反顾走向了前方。
只因二百年后,有另一个大明,山河在异族铁蹄下破碎,百姓惨遭屠戮陷于水火,等他们去拯救。
一曲终了,穿越光门开启。
朱祁钰倾酒一杯,洒于面:“祝诸君此去万里,诸事大捷,月江山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战士们鱼贯而入,列队去往后世的南明。
石亨走在最后,褪下了忠国公的衣冠印信,放在上,向朱祁钰长长三叩首。
而后一言不发,径自去了。
光门的另一头。
隆武帝朱聿键白发如雪,正在静静等待。
他是天下汉人中,最后一位被视为中兴之主的帝王,却一生命途凄惨。
因为祖父的迫害,后来又因起兵勤王触怒了崇祯,在高墙监狱中,度过了二八年岁月,甚至一年前才出狱。
朱祁钰与他隔空对望了一眼。
眼前这位帝王,实是相貌堂堂,天之表,虽一身书卷气,看似清癯弱,目光流转间却如若两道冷电,满了坚毅决绝。
“朕把他们交给你了”,朱祁钰微微颔首。
隆武帝行礼谢过:“景泰陛下放心。”
朱祁钰看向他身后,忽然发现……
隆武帝这个皇帝究竟当得有多寒碜,为什么堂堂天子面,身边就只有一个少年陪同啊!
他的百官呢,侍从呢,亲信与死士呢!
朱祁钰叹气不已。
那个少年,正是最红衣轻狂的年纪,显然被家人保护得很好,情高傲,又不失天真,修丽眉眼间凝聚一种向无前的锐利锋芒。
“皇儿”,隆武帝温和看向他,“走,去看看们的援兵。”
少年版本的郑成功,当然可以叫朱成功,此刻采飞扬说:“真好,们现在终于有力量进行北伐了。”
“对了父皇”,他又问,“这次可以自己统领大军吗?”
隆武帝却忽然沉默了。
他看少年郑成功,便想起之前在天幕上,别人提起的他未来事迹。
焚青衣,抗胡虏,驱外夷,收台湾,转徙风浪,一柱擎天。
就连敌人康熙都赞美他: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隆武帝感叹于郑成功的光辉未来,识到,以后自己不在的子,这孩子独自一人,必定吃了很多苦。
天下为人父母者,纵有千般望子成龙,望成凤的心思,到头来,都免不了生出这的一种诉求: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宁愿你不那么好,不那么天下无双,只盼你平平无奇,才可在这乱世中平安终老,保全命。
然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