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马谡之死(2 / 3)
诸葛亮重新闭上眼,“都是因果报应啊!我对幼常爱非其道,致使他性情变得高傲自大。我知道他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离开了我的庇护,他也能独当一面,能为我分忧,扛起北伐大旗,因此才偏执地在街亭违背我的指令,上山扎营......”
"可是,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魏军....”诸葛亮缓缓睁开眼,“那张郃的五万大军,岂是那么好对付的?幼常破绽一露,张郃便抓住机会。魏军团团包围,又断绝了我军的水源。绝境之下,本该激发求生的勇魄。但是,幼常,唉,秉性难移!大难之下,他作为主将,居然手足无措,最终抛弃将士,临阵脱逃,致使我军大败!要不是王平将军,唉.....”
诸葛亮越说越气愤,“不仅如此,幼常还畏罪潜逃,让长史向朗替他隐瞒行踪,实在是令我痛心啊。”
诸葛亮说着说着又变得伤感起来,“幼常违背我的将令在先,临阵脱逃在后,甚至还畏罪潜逃。三军在前,有此三过,如果我饶恕幼常,今后何以治军,何以服众?因此,就算是我有心保他一命,也是难比登天了.....这才是,我非斩幼常不可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说完眼眶竟渐渐湿润了,”哎~我为自己的错误决定,付出了代价,挥泪斩了幼常。但是,我也是凡夫俗子,我斩幼常,如斩骨肉,肝肠俱断呐!那一刻,我真的痛心疾首,又悔恨不已,回想起先帝曾对我说过马谡不可大用,方知先帝之高明,我不能及啊。”
诸葛亮闭上眼,不再让泪水留下,“其实不是幼常负我,是我害了幼常。如果不是我对他如此溺爱,也许他不会变得目中无人、小视敌军;如果不是我一时糊涂,为了给他一个机会,派他去守街亭,也许他不会犯此大错。如果我能让幼常多些历练再上战场,哪怕多一点点,也许他便不会在重压之下,心理崩溃,做出临阵脱逃的荒唐事来。如果,也许.....幼常根本就不适合作为一军统帅,他只适合待在我身边,做个参谋。这样起码,他能保住性命......唉,这一切,都是我用人不明。我将错误的人,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终致北伐无功,幼常抵命,实在是害人害己啊!”
诸葛亮说完,睁开眼,平静地注视着姜维:“这些话,我平日无法与人说。为了维护北伐大业,我只好让幼常继续承担着骂名,咬牙继续前进。只是每每夜深人静,我想起这些,无不痛哭流涕,不知幼常在天之灵能否原谅我?千古之后,是非功过,后人该如何评论?”
姜维听完感动不已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马参军既知丞相,定能体察丞相良苦用心,一切都是为了北伐大业!”
诸葛亮咳嗽了两声,叹息道:“唉,北伐大业,其中用心,真正有几人知?世人都说我为报先帝,为了个人私名、穷兵黩武,挑战大国,是以卵击石。“
诸葛亮顿了顿,”的确,我是想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天下子民。如果大汉果真不可扶,于天下百姓再无益处,我诸葛亮也绝不是为了个人声名去尽愚忠而弃天下于不顾之人。
我大汉立国四百多年,虽然到桓灵二帝,朝政**,灾难频频,引得天下大乱,但是大汉留下了一套成熟的治国体系和纲常伦理,只需用人得当,君贤臣明,还是能够重回盛世。
相反,曹魏虽然地广民多,但是他们以权臣窃居立国,得位不正,曹丕又以九品中正法保证士族利益收拢其心,虽一时得逞篡位称帝,但是时间一久必定皇权旁落,士族崛起。曹魏自身不正,纲常失道,无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之义,怎能要求臣下尽忠,父子兄弟相和?日后怕是会争先仿效,或悖主弑君,或手足相残,如此天下必定再次大乱,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而东吴以武立国,素无恩信,只得频频赏赐拉拢功勋宿将,致使江南士族强盛,武将世袭兵卒私有,如此一来自保有余,战则无功,北伐一再失利。况且孙氏立国三代,都无安邦利民之心,只想称霸中原。孙权更是首鼠小人,素无道义,有此人在,天下更是不得安宁。
正是因为我看透了魏吴的狼子野心于天下无益,我才力主讨伐。恢复大汉基业,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道。只是当今世人看不透利害,不知我心罢了。北伐如果成功,自然最好,就算不成,千古之后,自有人评说!”
姜维听完再次拜服,跪在地上激动地说:“原来丞相有如此大义用心。丞相万世人杰,一心为国为民,必定千古传颂。姜维何其有幸,得遇丞相,追随左右,今生无恨!”
诸葛亮俯身拉起姜维,紧紧握着他的手,拍打着,欣慰地说:“能遇到伯约,我才是何其有幸!北伐大业,可能需要穷尽数代之力,我一直在寻找传人,可继承我志。
我生平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我本想传于马谡,可惜他中道逝去。我原以为马谡之后无人可授,直至遇到伯约!
伯约文武兼备,忠义无双,是我军难得一见的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