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东线王凌(1 / 2)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东南一带。
寿春,辖魏国的扬州地区,是淮南地区的治所。它地处淮水南岸,东依肥水,南有堪称魏国粮仓的巨泽芍陂,北方则是中原腹地。淮南地区与汉中相比,不仅有连绵起伏的高山,还有沟壑无尽的丘陵和星罗棋布的水系,谁占据于此则尽得地利之便。对强大的魏国而言,屯垦重地淮南,在粮食上不仅可自给自足,还可供给中央;在军事上又因有沟壑纵横的水系,两边尽得山形之利,简直就是天然良关,它的得失关乎魏国东南一线军事布防成败。另一方面,对处于弱势的吴国而言,从江东建业出兵,攻击洛阳、许昌地区必将经过淮南西部,所以北伐行动第一步必须控制淮南地区;从防守的角度看,淮南地区为江东外围屏障,没有淮南,则长江天险为魏吴共有,吴国的都城建业也难保。
根据曹睿东征前的安排,征东将军王凌为扬州都督,其率领已故名将乐进之子-扬州刺史乐綝,已故名将张辽之子-偏将军张虎二人同守寿春,防御孙权。
说起王凌,其实大有来头。他出身名门,是大名鼎鼎的东汉司徒王允之侄。王允煽动吕布叛杀董卓后,因为处理董卓旧部不当,被西凉军反攻长安,留在长安的家人宗族被杀。王凌当时尚幼,于是翻墙逃出,跑回并州太原。
虽然惨遭厄运,不过太原王氏是北方一等一的大家族,王凌成年后,因为王允的威望逐渐被人所知,最终受到曹操赏识,担任文官要职。王凌历任兖州、青州、豫州、扬州刺史,根据各州不同的情况,施政得宜,官声极佳。他虽然出身儒门,同时又知兵法,曹丕称帝后,王凌开始逐渐参与军事,在对吴战争中表现出色,可谓文武双全。曾参与了张辽的最后一战,大破东吴。尤其是在228年的石亭之战中,王凌拼死突围,这才使得大司马曹休能够得以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
如果说西部战区是曹真和司马懿轮番抵御诸葛亮,那么在东部战区,曹休之后,就靠满宠和王凌抵御孙权了。而自从满宠被调去担任东征前军都督,东吴战区就成了王凌的一言堂。当然,更为关键的是,王凌是北方并州士族的领袖,人脉极广。在魏国建立后,并州派名士凭借与胡人丰富的战斗经验大量在军中任职,比如已经投降蜀汉的大将郭淮,既是王凌在太原的同乡,也是王凌妹夫。南区荆州的得力干将扬烈将军王昶、讨逆将军王基都和王凌有着亲属或门生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曹睿东征期间才留下德高望重的王凌镇守淮南,企图以此威慑东吴。
不过此时的王凌已经六十二岁高龄,更多是在寿春城内坐镇指挥,真正领兵作战的是城内两位名将之子,偏将军乐綝与张虎。也许是能力不足,与父辈的赫赫战功相比,五子良将的后代大多默默无闻。于禁、徐晃、张郃的儿子均无官职记载,而威震江东的张辽长子张虎承袭父爵,混到了偏将军一职。稍微有些名气是猛将乐进之子乐綝,乐綝果敢坚毅,有乃父之风,但也仍不过担任一偏将军。不过,这些五子的后代却并不这么认为,时运不佳,是他们一致的看法,如果能让他们遇到机会,一定能够建立像父亲一样的功勋。这不,时机到了。
淮南寿春城都督府内
“报!启禀都督,东吴孙权起大军十万,进攻合肥!”
“报!东吴陆逊、朱然自武昌起兵,进攻襄阳!”
“报!东吴孙韶、张承起兵攻打广陵、淮阴!”
一叠声的喊叫伴随着前后相连的传令兵,今日的都督府显得格外的忙碌又紧张。
战事紧急!堂上瞬间炸开了锅。
坐在大堂正前方的正是王凌,只见他发须皆白,愁眉紧锁,一脸疲惫的样子。也许是已经提前探知了消息,他似乎对军报并不吃惊,轻轻叹了一口气,到底还是来了。
这半年来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他都快有些承受不住。先是西线多年的同僚司马懿战死,西北全境沦陷。接着他的妹夫郭淮投降蜀汉,惹怒曹睿大开杀戒,诛杀了郭淮在京中的宗族亲属,还好王凌作为边关重臣,这才幸免于难。再然后曹睿东征,调走了王凌的老上司满宠担任东征前军都督,留下王凌独自支撑东部战区。浩浩荡荡的东征大军刚开始所向披靡,但随着战线的推移,先后被诸葛亮击败。尤其是洛阳一战,15万大军全军覆没,自满宠以下阵亡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加上后方都城许昌被魏延偷袭攻取,曹睿只能仓皇逃往北方,中原地带一时兵力真空。
接获败报后,王凌大哭不已,一哭满宠之死,虽然他与满宠素来不和,但是为国家计,他也不得不承认满宠为国家贡献良多,他痛哭大魏又失一柱石。
二哭曹睿之败,倾国之兵居然大败而归,曹魏在中原多年的苦心经营要化为泡影。
三哭自己处境尴尬,曹睿新败,如果东吴来犯,中原已无支援,此时如果蜀汉也出兵,自己将面临蜀汉和东吴的两面夹击。
一想到这些,他经常焦虑的整宿整宿睡不着。实在想不到对策,只能不断派人前去打探前线的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