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川蜀南中(1 / 1)
川蜀,南中
南中,大约是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的广大地区。此地距离成都一千余里,虽然与巴蜀地区声息相闻,物产相资,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但是少数民族众多,天高地远,不服从王化,夷、汉冲突时常爆发。但是南中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定南中,然后可以图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图关中”。
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南中取胜后,东汉政府便在南中原有的行政规划上,设置五郡,牂柯、越嶲、朱提、益州、永昌,并任命汉人大族管理,加强中央政府对南中地区的控制。直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璋父子据蜀,懦弱无能,使得南中已事实上成为一个半独立王国,虽有汉郡之名,却已无汉郡之实。
刘备入蜀后,强力治蜀。为将南中打造成蜀汉的大后方,首次推行了“汉人版的郡县制改革”。章武元年,刘备结合当时蜀国形势和南中实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定在南中地区的平夷县设置地方军政合一的最高指挥管理机构——蜀汉庲降都督府,以总摄南中益州、犍为、牂牁、朱提四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蜀汉庲降都督府的设置,使平夷县成为蜀国之要塞重镇,并屯重兵把守。庲降都督,也与汉中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并为蜀汉四大镇戍区。
可是,后来的蜀汉连接经历丢失荆州和夷陵惨败,国力大损。于是,刘备一死,南中旋即爆发叛乱。
蜀汉建兴三年,监国的诸葛亮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后,兵分三路南征。斩杀叛军首领,并采取攻心策略,七擒南中豪族孟获,最终成功平定南中。
平叛后,诸葛亮再次对南中区划进行细分,以图削弱其地方势力。他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至此,形成了新的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除了行政划分,在统治上,诸葛亮施行“和夷”政策,这是攻心计的延续。
第一,不运粮、不留兵。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不运粮,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纲纪粗安”,“夷汉粗安”。
第二,大力推行“南人治南”,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同时,保留了少数民族原来的各族部落组织,承认少数民族首领和酋长的统治权利,并给予他们新的封号,让他听从朝廷的调遣和命令。
第三,釜底抽薪,以汉制夷。诸葛亮特地将南中劲卒和青羌精锐万余户迁往蜀郡,为五部,号飞军,非常勇猛,即“无当飞军”,削弱了南中豪强实力。然后再把其余羸弱的夷人,配给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作为部曲。而夷人都十分刚毅、斗狠,与大族、富豪关系很差;诸葛亮便劝大族捐出金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越多,便可世袭官位。于是夷人渐渐臣服属于朝廷,建立起夷、汉并列的部曲,形成独特的南中大姓配给夷人部曲制。
第四,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南中百姓的生活富足了,自然也就减少了对汉人朝廷的仇恨和猜忌心理,日渐臣服。
在一切政令实施之后,南中地区逐步稳定了下来,虽偶有叛乱,都能立刻被历任庲降都督制止。
在诸葛亮平南之后,南中地区为蜀汉政府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兵源,以及战马、耕牛、金银等物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力支持。
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这才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战争。
十二年后,蜀汉建兴十五年,公元二三七年。
故事,又来到了南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