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3章(2 / 3)

加入书签

要可靠许多 。

当然了 , 时至今日李隆基也并不觉得自己的处置有错 。

只怪王忠嗣愚投奔年轻力壮的太子 。

就算王忠嗣本身没那个心思 、 是李林甫在他面前构陷的 , 他不是也在李林甫死后把他家给抄了吗 ? 李隆基觉得现在王忠嗣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 , 他也不会愧于面对 。

王忠嗣已经死了 , 再愧悔也没有用 。

李隆基便问霍善安禄山是怎么反的 。

他们长安坐拥数十万兵力 , 难道还挡不住一个安禄山 ?

霍善也是听苏轼他们细说过安史之乱始未的 , 马上给李隆基聊了聊安禄山是怎么一举拿下大唐两军的 。

自古以来造反自然要喊个口号 , 安禄山的口号就是要替李隆基清理掉奸相杨国

当初杨国忠就曾力邀安禄山一起诬陷李林甫造反 , 一生好学的安禄山受邀参与了那么一场诬告 , 感觉获益良多 。 眼看杨国忠都路李隆基说他要造反了 , 安禄山麻溏回去加快了招兵买马的脚步 , 有样学样地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于天宝十四载起兵 。

短短半年 , 潼关就被攻陷了 , 李隆基只得匆匆抛下长安西逃 。

李隆基听得紧皱眉头 , 不太相信地说道 :“ 长安怎么可能只能守半年 ? 哪怕安禄山反了 , 军中还有高仙芝他们在 , 难道他们全都反了吗 3“

霍善看了李隆基一眼 , 在苏轼场外支援新旧唐书的内容的协助下给李隆基讲起他应对安史之乱的高超战术 : 他听信语言把我方两员大将给斩了 。

一个是他自己说的高仙芝 , 一个是军中另一员大将封常清 。

霍善还把封常清死前那封血泪写成的 “ 即为尸谏之臣 , 死作圣朝之鬼 “ 表文以高仙芝死前的哀叹念给李隆基听 。

一直到临刑之前 , 封常清都想把前线的情况整理出来上报朝廷 。

可惜朝廷不想听 , 还说他们夸大叛军的实力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唉 , 自斩前线大将这种事 , 一般人可做不出来 !

李隆基 : “

虽然很离谱 , 但听起来怎么很像是自己会做的事 。

霍善继续给李隆基细讲他接下来的操作 。

虽然失了两员大将 , 但兵还是在的 。

至少在第二年他还集合了二十万兵马拱卫长安 。 这么多兵马听起来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对吧 ?

李隆基也这么想的 , 于是李隆基就派人 …... 把中风后病家中的哥舒翰抬上了前线 。 哥舒翰 , 这二十万兵马就交给你了 , 你给我率兵冲出潼关打跑安禄山 !

哥舒翰都中风了 , 还能怎么办 , 只能让底下的人协助处理军务 。

了解完前线情况以后哥舒翰一再表示安禄山狡诈善兵 , 此时不宜出关 , 李隆基却不管专业人士的发言 , 催促哥舒翰赶紧上 。

胺不要你觉得 , 胺要你马上把安禄山打跑 !

哥舒翰无法 , 只得强行带着毫无士气的二十万兵马出关去 。

结果就是二十万兵马玩剩八干 , 哥舒翰也因此而被俘虏 。

没错 , 短短半年 , 你就亲手送走了大唐三员大将以及二十万兵马 !

战绩之辉煌远胜于安禄山 !

这长安还怎么守 ?

守不了咯 !

只能逃跑 !

区区长安 , 不要也罢 !

霭善继续给李隆基介绍起他儿子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的杰出战绩 。

本来安禄山很快就被他儿子杀死夺位 , 为什么还有后面四五年的祸乱呢 ?

因为李亨趁乱登基以后忙碌得很 , 又要对付自家兄弟 , 又要清理朝堂 , 还要把控军队 。

在朝堂上 , 他把曾经跟着李隆基入蜀的朝臣全部清算了一遍 ( 杜甫就是因为极力给引荐他入朝的老上司房琨求情才被贬出长安的 ) 。

在军事上 , 他怕有人拥兵自重 , 特意把主帅给撒了 。 别人都说战术这种事 “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 他不一样 , 他让每支兵马都有自己的心 , 彼此之间相互牵制 、 相互市衡 , 多聪明的办法对吧 !

这就导致哪怕凑了好几十万兵马也没法迅速平叛 。

没有正确的指挥 , 人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 。

我要是上了 , 友军背后袭击我怎么办 ?

还是让傻子先上吧 !

这种情况下可不就磨蹭了好几年才彻底平息这场祸乱吗 ?

李隆基父子俩当真是安史之乱持续足足七八年的大功臣 , 立下的功劳简直不分伯仲 !

不愧是亲父子呀 !

杜甫 :“......“

李持盈 : …..“

杨贵妃 :“......“

完了 , 她们今天不会走不出这龙池殿了吧 ?

霍善讲得有点累了 , 又吃了片西瓜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