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章立教之宝齐物无我梦中证道(1 / 3)

加入书签

大罗无劫! 跨越宇宙诸天,一切永恒自在。 大罗之所以无灾无劫,就在于大罗贯穿所有时间线。在太易纪末,宇宙无垠虚无,无有物质,无有祖炁,甚至连大道都不存,故而宇宙之内一切法,一切术,一切道,一切元气变化,一切道法神通,都无法伤害大罗。 因为这些都是太初有气之后才诞生的,太易为‘无’,诸大罗诞生于太易纪元,故而太易纪元内没有的东西,根本无法沾染先天不灭灵光。 而先天不灭灵光乃是真我自性之道光,也乃是大罗之道的显化,也不存在先天不灭灵光互相伤害的事情。 所以洪荒宇宙之内,无有一物可伤大罗。 这便是诸位大能创造洪荒的世界观,即便是证过盘古的大能也无法违背自己的世界观,换句话说,这就是洪荒的游戏规则。 冥河从自身的灵光中分出两道,化为两道剑光之形,此亦为先天灵宝——元屠,阿鼻二剑。但这等从大罗先天不灭灵光中分出的灵宝,还是大罗的一部分,所以与失我大罗所化的灵宝不同,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大罗之道的分化。 或可称为伴生灵宝…… 元始天尊所持的三宝如意,灵宝小号通天教主的清萍剑,太上的天地玄黄玲珑宝塔,释迦摩尼所坐的莲台,皆是自身灵光所化。 鲲鹏祖师看见冥河从自身灵光中分出二剑,却并未同样分化灵宝来应对,对他来说,伴生灵宝和自身灵光并无差别,与其分化出来,还不如归于本身,他是混沌神魔亲子,先天神魔跟脚,本来就更习惯一应神通法力归于本身。 与后天身体弱小,习惯炼制法宝借外物斗法的人族大罗不同。 对于他来说,自己的混沌神魔之身就是最称手的法宝。 但冥河分化两道伴生灵宝同样有其道理,似他等底蕴深厚的大罗,大罗道果所蕴含的道理圆满深厚,涉及广泛,犹如一个完整宇宙的天道所化,这般运用起来就稍有不便,因为大罗之道牵一发而动全身,他的道果混圆,反而难以灵活运使自己道果中的杀伐之道。 所以便需要将这些大道寄托在伴生灵宝之中。 这等灵宝寄托的是大罗自己的大道,日后也会参与洪荒开辟,成为洪荒本身的组成的道理之一。 在洪荒开辟之后,若是大罗本身证道盘古,这般灵宝便是某种大道的显化……或可称为先天至宝。 元始天尊手中三宝如意,便是精气神三宝的道理所化,这道理参与开辟洪荒之后,一应先天后天生灵,在诞生之初体内便有三宝分化。 从此生灵体内元气,便有精气神之分。 此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仙道根本法理所在,一应仙道修士修行莫不依凭三宝如意大道修行,三宝如意就能掌控精气神三宝的道理,若是有循那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道修行的修士对元始天尊如有不逊,三宝如意便能打断他的道基。 所以此物为玄门道统的立教之宝,象征着元始天尊统率玄门之尊。 也是玄元始三炁之中,上炁曰始的权柄体现。 清萍剑却并非玄门的立教之宝,而是截教的立教之宝,象征着截道之理,所以其为通天教主的伴生灵宝,而非灵宝大天尊的伴生灵宝。 到了元始天尊这般境界,手中有三宝如意和无三宝如意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要以此宝来寄托玄门因果,若是有意传下玄门三尊之位,只要赐下此宝给予一位弟子,让其代他掌管玄门便可。 太上的天地玄黄玲珑宝塔,却是寄托功德之道的伴生灵宝,所以万法不破。 可惜大罗本身就不沾万法,无灾无劫,所以此宝比较鸡肋……只是象征玄门超拔之道而已,乃是道教的立教之宝,道教亦是神教,故而需要天地玄黄玲珑宝塔来庇佑信徒,以功德之道,庇佑信民,使之无灾无劫,谓之种民。 冥河化生的元屠、阿鼻二剑,也是其大道的显化,寄托着冥河的道理。 元屠为杀劫之道,运转杀劫,清理因果,持剑悬于洪荒之上,每逢因果混乱天机纠缠,天地运转有种种矛盾纠缠不清,众生的种种未来混乱不堪,积累的矛盾影响到洪荒运转的时候,便有杀劫之剑落下,屠戮众生,掀起无边大劫,斩杀种种混乱的可能,让天地为之一清。 此杀劫以前的洪荒纪元未有,至冥河证道盘古而起。 象征着冥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择之道,故而元屠剑为杀劫之剑,凶厉无比,除了大罗之外,一切可斩。 阿或为无,鼻或为间,阿鼻就是无间,阿鼻剑就是无间剑。 本为佛门立魔道为外道,为了立下真如之道,创造自家的道反——魔道,作为象征佛魔一体,最苦的阿鼻地狱权柄,送予昔日魔道教主魔罗睺,魔罗睺立下化身冥河教主寄托佛门因果,为大阿修罗教主。 魔罗睺的因果被玄门佛门送予陈昂之后,冥河化身独立,原本寄托魔道杀戮和无间地狱的元屠、阿鼻两剑才被冥河用全新的魔道道理炼过。 现在阿鼻剑名为无间地狱,实则是进化之道。 与杀劫元屠剑相辅相成,天降杀劫清理众生因果,若只有元屠剑,则是一种不间断的轮回,每逢一个轮回,洪荒降下杀劫一次。并不完全符合冥河之道,故而冥河以无间阿鼻剑辅之,无间阿鼻剑便是进化之剑。 亦可称为天意之剑,每逢杀劫,定有天意高高在上,合之则生,不合则死。 此剑若是落入其他大能之手,必定是诸位大神通者与三千大罗同定那天意大势。 但冥河高悬天意,以杀劫淘汰众生,却是只运转大势,不论个体生灵,活下来的就是真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