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章时河转生烛蛇九阴优良传统(1 / 3)

加入书签

时光长河之上,混沌雾霭缭绕,一个朦胧的影子艰难跋涉在混沌中,在他身后,已然是雾霭重重,再也看不见那些闯入混沌海中的道君,他行走在洪荒的时间线上,朝着下游缓缓而行,无数说不清,道不明,藏着被加密过的未来的混沌之气,渗入他的体内。 缓缓推动他的寿元流逝,推动他肉身渐渐的苍老。 他一头花白的乱发披在身后,步履蹒跚,眼中有沧海桑田,无尽沧桑…… 身周的混沌之气不断涌入他的身体里,然后又渐渐散去,流逝,只是他从中汲取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恍若有所得,又恍若有所失,他体内的法力在宙光的推动下不断高涨,渐渐全部凝结成宙光真水。 现在的梵无劫,比起过去,何止强大千百倍。 这时候梵无劫才理解,为什么无论是神秘的正阳子,还是血屠魔君,无生教主都把破局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因为越往时间线下游走,他就越强大,因为他在行往未来,虽然因为烛龙封锁的原因,他脑海中关于未来的记忆是混沌不可知的。 但他的力量却做不得假,他真真切切有了苦修数亿载,苦修无量量劫的力量。 他恍然有所得,是这具身体的本能,是他脑海中那些混沌秘不可知的记忆和领悟,他恍然有所失,是随着时间流逝被消磨去的东西。 他的身体越来越苍老,疲惫,他的心已然苍老,虽然失去了未来的记忆,但他却没有失去未来的道心,所以梵无劫心态在往时间线下游走去的一路上,被无尽的宙光打磨,剔透,坚韧,他的神情越来越疲惫,眼神染上了尘埃。 唯有那智慧之光,被打磨的越来越晴明。 于是在那雾霭混沌中,他的身影被混沌之气遮挡,朦胧而孤独,叫人看不清真容,唯一能看清楚的,就是那倦怠的眼神。 不死药的奇特法则,维系着他苍老的身躯,或者说随着他走出越来越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肉身换成了一段被封闭的时光,一个宙光真水的漩涡,他蜕变成一种时光长河中游动的先天神魔,身体越来越像光影,靠近皮肤的是一层高浓度的时光。 肉身虽然强大,本质却是一种先天神魔封闭的生命循环,从诞生到消亡,封闭成一个环,然后这个环就成为了他的肉身。 元育可以随意改变自己肉身的年龄状态,可以马上将肉身变化为自己最强盛,最强大的壮年时期,只需要这具神魔之躯微微发力,就能并发出惊人的力量,空手打死他见过的任何一只凶兽生物,他强横的躯体就连归墟中曾经让他忌惮万分的毁灭劫力,等闲也难以留下印记。 就算是足以重创他的毁灭劫,梵无劫也能将这些伤势,平摊到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 因为他的身体不是寻常肉躯,而是一个强横生命生老病死的循环。 梵无劫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还有一门神通,乃是学习了尸魔道主‘轮回前生,孰为真我?’这一问大神通,演化而来的一世大神通——转世轮回。 从自己现在的身体中挣脱,超越生老病死,活出下一世,活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 也就是挣脱现在的循环,转世轮回活出下一世的生命循环,这种逆天的神通还借鉴了元育的变化之主,梵无劫使出‘转世轮回大神通’便能转世为自己参透轮回的任何一个种族,改变自己的本质,变成那个种族的生老病死时间循环。 这就是梵无劫的两大神通——时河转生,转世轮回! 如今梵无劫的强横肉身,就是他参悟了一种天生亲和宙光真水的先天生灵的轮回本质,以转世轮回大神通,从自己人类之身的生老病死中挣脱再活一世,转世返祖为那种先天生灵的祖先——转世一只烛九阴。 烛九阴,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 人面是指他先天神祇的身份,也是指他的真身本质,蛇身指的是烛九阴的另外一种生命本质——如衔尾之蛇,象征着循环,身体赤红则暗指烛九阴为火精。直目正乘……直目指的是竖眼,横目是观察四面八方的眼睛,竖目象征的是超越四面八方的两个方向,也就是过去未来,含义是时间!正乘中的‘乘’通假‘朕’,有领袖帝王的意思,也有缝隙的意思。 烛九阴这种先天生灵,先天神祇的外貌形容,人面蛇身而赤指的是有着神的身份,本质为循环,属性为火。直目正乘——意为时间主宰,时间领袖。 所以表面上烛九阴的外貌形容是人面蛇身,浑身赤红,眼睛竖起,眼睛的缝隙在脸的中央的神怪。 实质上这句话说的是,烛九阴是有着神的身份,本质为循环,属性为火的时间主宰! 梵无劫以宙光道种和不死神药为依凭,在未来从先天宙光大道和幽冥九问之中,领悟了转世轮回的大神通,强行活出了下一世,转世轮回为时间主宰,先天神祇烛九阴,然后凭借烛九阴的本质,将烛九阴的天赋神通时间循环,生命循环,化为大神通——时河转生。 而这两门大神通结合,就创造了一种几乎逆天的变化神通。 梵无劫只要参悟一个种族的轮回之秘,就能以转世轮回的大神通,从时间循环中挣脱,转世为那个种族。 这门神通如果没有时河转生大神通的配合,几乎没有用在斗法当中。 但有了时河转生,梵无劫转世之后,就能迅速改变自身的状态,从胎儿生长到壮年…… 二者结合,就是比元育的变化之术还要逆天,能随时创建新账号,然后迅速练级毕业的变化之术……真正改变自身本质的逆天神通。 梵无劫在往时间下游走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