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一五节 小吃店(1 / 3)

加入书签

虎平涛低头记录,良久,抬起头,不置可否地问:“你们就为了这事儿吵架?” 李寅叹了口气:“是非曲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警官您还是问问老周家两口子吧!他们一直在这儿租房子开店,都好几年了,有什么问题他们最清楚。” 虎平涛侧身将视线转移到这对夫妇身上,开始询问情况。 丈夫胖乎乎的,很壮实,说话也很爽快:“我叫周反帝,今年五十九,明年就六十了。” 龙旭在旁边听着就乐了:“周反帝?这名字很霸气啊!” 男人满不在乎地说:“家里老人给起的名字,以前很多人都叫这个,反帝反封建嘛,很正常。我们村里还有好几个名字叫“反美”、“反日”的。现在听起来觉得挺别扭,但以前是真的很时兴。” 他随即介绍站在旁边的女人:“这是我老婆,黄萍。” 周反帝转过身,指着正对面的六号铺,对虎平涛认真地说:“我老家在泰兴,起初是跟着几个老乡来到省城,因为这一带房租便宜,就租了个单间,我老婆也跟着一块儿住。” “我儿子女儿都大了,一个在沿海打工,一个在外省上学,现在俩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各住各的,平时就打个电话联络一下,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 “我和我老婆没有单位,也没有退休金。刚来省城的时候,我就寻思着得做点儿什么,要不就出去找份工先干着,因为必须得有收入啊!” “这一带住的人挺多的,大伙儿平时都有吃饭的需求,我以前在老家,跟着亲戚学过做索粉。那东西好吃啊!就我小时候,新鲜索粉刚做出来,用荷叶托着,浇上各种左料随便拌下就能吃,味道好得很!” “扯远了……嘿嘿嘿嘿,做索粉是门手艺,可现在都用机器,而且省城这边能买到米线,我们那边管这个叫做“粉”,都是同样的东西。” “我和我老婆商量了一下,决定开个小米线馆。于是就找到覃老板,租了她家的铺面。” 看着挂着招牌的这家小店,虎平涛皱起眉头道:“不对啊!这哪儿是铺面啊!顶多就是临街的房子,把墙体打通了,朝着街面上开了扇门。” 覃雪芬连忙上前解释:“这个也算是铺面。它毕竟临街啊!” 虎平涛没有继续探讨这个话题。他转向周反帝,问:“你租这间铺面,一个月得花多少钱?” 周反帝竖起三个手指:“每个月三千块。” “三千?”崔文在旁边惊讶地叫道:“这么贵?” 这里不是大马路,而是一条很普通的巷子。街面宽度不到三米,非常逼仄,左右两边都是村民自建的楼房,窗户之间伸出竹竿,晾晒着衣物。即便是白天,光线仍觉得昏暗。 十几平米,顶多二十平米的房子,竟然要三千块一个月,的确是高了。 这附近的房子,一个单间,月租金也才五百。 周反帝苦笑道:“刚开始的时候,覃老板的要价没这么高。那时候房租每月一千五,我也是尝试着做做看,如果生意好就把小店开下去,如果生意不好就关了,反正就是及时止损。” 旁边,有一个围观者插话:“老周这家小吃店生意还是很不错的。主要是他家米线味道好,料也足。” 另一个人点头附和:“我在他家吃了好几年了,的确很好吃。” 周反帝连忙对他们拱了拱手:“都是老街坊老邻居,谢谢!谢谢!” 他随即对虎平涛道:“我虽然是外地人,可我们那边做粉面与滇省这边的米线是一个道理————必须讲究用料。” “我是来这儿以后才开始学着做小锅米线。就说这肉吧!我吃过很多店里的米线,有的料少,有的肉帽子全肥,吃在嘴里全是腻味,还有些吃着压根儿感觉不出来那是肉。” “我自己跟菜市场肉摊订的货,真材实料。不是我吹牛,在这儿开店这么长时间了,我从来不用肉末,都是自己用刀子切,肉块就手指肚大小,加上香孤一起炖,吃起来有嚼劲,无论谁吃了都知道是新鲜的。” “再就是配方。”周反帝虽是五十多岁的人,心态却很年轻,整个一老顽童,尤其说到这方面的时候,他脸上显出几分得意:“桥香园、建新园、端仕街……省城有名的米线馆子我都去过。过桥米线这块招牌太大了,我没法做,但小锅米线还行。我按照以前老家的饮食习惯,又根据这边客人的要求,自己弄了几个配方。刚开始的时候轮流煮,让大伙尝尝,调整以后选定了最后的方子。” 虎平涛听他说的有趣,不禁笑道:“没看出来啊!你一个外地人,真能把小锅米线做的比我们本地人还好吃?” 周反帝乐呵呵地抬手顺着周围的旁观者指了一圈:“你问问大伙儿,我是不是吹牛?” 众人纷纷点头。 “老周这话还真没乱说。他这店从开起来到现在,我基本上每天都在这里吃早点,还有就是晚上的宵夜。味道真的很不错,人也实在。” “你这话就说对了,老周主要是人实在。做米线面条的馆子多了,他这小店背街背巷的,要是不走进来谁知道这里有个店啊?有时候我在家里自己做了吃,米线想要味道好,关键在于那碗汤。你看人家老周做的,大骨头,还有老母鸡,基本上两天换一次。你再看看外面那些黑心馆子,汤锅就一根骨头,来来回回至少要煮一个星期。” “就是,那哪儿是熬汤啊!根本是用骨头装逼。那种玻璃汤怎么能有肉味?说穿了就是骨头洗澡水啊!” “咱老省城的小锅米线,说起来那在全国都是一绝。煮米线的小锅必须是紫铜打造,一锅就是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