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一十章 巨浪滔天(1 / 2)

加入书签

邝洋名主持县试时垂垂老矣,仕途绝进,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现在则是意气风发准备大有作为。 理解了出题人的心态,那作答这两篇四书文时,已经不需要去研究两篇文章字面的意思,只需要把控好主考人内心那股翻腾的巨浪,能用笔下的文章让他心中的浪涛更大,就算大获成功。 如果你写出来的文章让其胸臆中的澎湃汹涌势头减弱,那就是失败,如果让其心情抑郁,大讲什么明哲保身的道理,那就是不懂得顺应局势,怎么得高分? 几百个考生到最后只有四十人能通过,想要在众多文章中让一目十行的主考官眼前一亮,才能通过这一道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的关卡。 迎合主考官的心态,恰恰是科举中最难的一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参透。 你有才学也没用,笔下天花乱坠,没说到考官的心眼儿里去,那都是白搭。 先来破第一题。 你主张以仁德治国,还崇尚周易,讲究天理循环,那挺好啊,我就先来个天道。 “天道布施于仁泽,恩得于民心。” 看看这破题。 首先从天道来说,朱浩突然想到《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稍作修改,就成了天道会降给有仁泽的君王,君王所得天恩则来自于民心。 君王既居于苍天之下,又在民心之上。 不让皇帝居于最高,但也不过分贬低……只比天低你还想怎样?有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意思,蕴含君轻民重的思想,恰恰是理学老学究最喜欢的论调。 接下来,就是讲如何布施仁泽的问题。 要布仁,就要悲天悯人,学学人家齐宣王,看到杀牛宰羊都会心生怜悯,杀人那岂不是更加糟糕? 所以就要先讲一下墨家的“非攻”,不打非正义之战,要以防守为主,就好像这次抵御贼寇的战事。 邝洋名调度地方官兵,配合兴王府完成一场大捷,看起来是造了杀孽,但因为有仁的思想作为指导,所以错不在你邝洋名,小小的流血牺牲是为了保证更多百姓的安稳…… 这个论述方向可说是联系时局。 朱浩实在想不出这个大方向上展开有什么错误…… …… …… 第二题。 那就更好说了。 别人只当邝洋名是在抒发感怀,认为当下时局混乱,乃是因朝中有妖孽,劝说皇帝远离奸佞……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 邝洋名县试时表达的主张,是想要把内心的“真情实感”说给皇帝听,或者说讲给当权者听。 因为当时他就要卸任了,前途渺茫,便在卸任前对皇帝表达一番忠心,表明我已察觉到兴王府有不遵礼乐的恶行,只是没有证据不太好表达,我退休后会好好研究周易,没有争名逐利之心,所以也请陛下您放心,我绝对不会给朝廷找麻烦。 但现在情况却不同…… 平贼中取得大功,邝洋名已经不需要直接致仕,这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是说给“上司”听的。 谁? 朝中部堂,那些官职比他高,在他努力下有可能会被他替代之人。 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因为致仕才需要明哲保身,需要皇帝对自己没有猜忌,不要被兴王府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牵累。 毕竟邝洋名曾在兴王府所在的安陆做过知州,谁敢保以后兴王谋逆,会不会查到他身上?到时有人说你邝洋名跟兴王府往来密切怎么办?关键时刻就能拿出这篇县试题目为自己辩解。 现在邝洋名不用致仕了,可以继续当官,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跟一个下级官员有什么关系? 能决定邝洋名朝中地位之人,不再是皇帝,而是六部大臣以及地方巡抚、藩台等官员,所以他的话就是说给这些朝中显贵听的。 你看,我认为国之将亡朝中必出妖孽,此乃乱国之象,我跟你们的思想是不是高度统一?跟领导一条心,这才是上位的必要条件,我也不讲什么五十岁以后学周易了,我要讲以仁治国,扫除朝廷奸佞…… 你当邝洋名真这么“刚烈”,敢直接谏言皇帝因为你接近奸佞,眼看我大明就要亡了? 他真的敢跟朝中掌权的诸如钱宁、江彬之流正面相斗吗? 他不敢。 但他为什么还出这么个容易给自己招惹来是非的题目?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一段文字,产生的想法自有不同。 比如说朝中以直谏和清正为名的大臣,看到的就是他题目的后半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认为邝洋名这个人跟我们一样刚烈,体察大明之忧患,殚心竭虑,跟我们执政如出一辙。 但皇帝和朝中奸佞呢? 见到的却是他题目的前半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皇帝和那些奸佞会想,好你个邝洋名,这个马屁拍得我们很舒服,不错不错,要好好重用你,让你来跟我们一起享受这盛世王朝,跟我们一起掌权。 若有人攻讦说邝洋名其实是在说大明将亡? 开玩笑! 就算皇帝再胡闹,大明有外患,可在皇帝和那些奸佞眼里能看到这些?他们只能看到国家好的一面,从来不会去思考这个国家要是亡了会怎样……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 …… 种种迹象表明,邝洋名不但在科举出题上是个高手,琢磨人心方面更是个高手。 朱浩想到州衙在剿匪事上前后不一的态度,还有那晚剿匪战事取得重大进展时,急着出来抢夺功劳,说明邝洋名是个急功近利之人,听不进劝戒。 所以朱浩在两篇文章中,没必要去规劝一个眼中只有权力,中庸守旧又没有太大本事的庸碌官员。 朱浩发现,自己参加了邝洋名主持的两次科举考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