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三十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1 / 2)

加入书签

朱家此番搞出的声势可不小。 剿匪之战后,安陆州乃至江北之地朱家都有了英勇善战的名声,加上现任知州张也铮素来喜欢结交权贵,朱家的锦衣卫千户身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跟张也铮的小舅子徐寒也是一拍即合,双方准备一举吞并本州商贸体系。 民不与官斗,很多商人只能忍气吞声,或是离开安陆去他处发展,或是寻求联合,只要避免被朱家吞并就好。 “……老夫人,现在一切都很顺利,仓房东家那边已经谈妥,毁约后直接转租给我们,同时勒令三夫人那边,三天内必须把所有货物运走,把仓房腾出来……” 刘管家跟朱嘉氏汇报时,脸色说不上是高兴还是悲哀。 这次的事件,他出力不少,但总有一种当两面派,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为朱家办事再勤快,也掩盖不了他是兴王府收买的线人的事实,一旦哪天被人发现,以老太太的狠辣,恐怕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朱嘉氏板着脸道:“徐当家那边就没出面?仓房里边的存货还能让她运走咯?” 刘管家心中悚然一惊。 要说狠,还是老太太最狠,不但要占人家存放货物的仓库,连里边的存货也都想一并查扣? “这个……老夫人,小的问过徐当家,他的意思是,三夫人乃是朝廷钦赐节妇,关键是有兴王府为其撑腰,不太好下手,所以……” 孤儿寡妇出来做生意,谁都想坑上一把。 但问题是人家有背景,兴王府就像一个庞然巨兽一般矗立在那儿,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朱嘉氏道:“那就让她四处碰壁,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等她手头的货物卖不出去,山穷水尽时,自然会来求家里边,到那时她跟兴王府的生意也会归朱家,最多是让她出面当个幌子罢了……” “是,是。” 刘管家一阵心惊肉跳。 老太太这是准备赶尽杀绝? 之前跟三夫人积怨太深,以至于现在居然不择手段了! 若是老太太的设想成为现实,不但朱娘的生意归了朱家,朱娘母子也将受朱家控制,连兴王府的生意都要被朱家拿捏住,到时只需让朱娘出来当个傀儡掌柜…… 刘管家心想,这计划是不是太顺利太完美了?过去两年,但凡朱家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总会整出幺蛾子来,最后落得个惨淡收场,那是为何? “看来让老二北上,是正确的选择。”老太太突然感慨一句。 刘管家一愣。 自己还在思索为什么这次这么顺利,原来是惹祸精朱万简不在啊。 想想挺有道理,感情以往每次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朱万简捣乱?好像也不尽然,也有可能是这次是我在统揽大局,否则效果怎么如此出类拔萃?莫非我真是个人才?不然为何老太太和兴王府都重用我? “那老夫人,三夫人那边是否要去知会一声?看其如何反应?”刘管家请示。 朱嘉氏摇头:“生意都抢过来了,作何还要问她的意见?现在到了她求着朱家的时候……” 理想很丰满,现实嘛……好像也不是不能实现。 生意被抢走了,朱娘手上积压了太多的货,卖不出去,货款收不回,就要卖房子卖地抵债…… 最后实在经营不下去,就会把跟兴王府的交易渠道交给朱家,朱家就能连人带生意全都一口吞下。 目前看来应该如此。 但其实以朱娘的身家,这点儿小波折……那叫事? 只是此时的朱娘也在纳闷儿,情况怎么会陡转直下了呢? 趁着儿子回来时,她问出心中的疑惑:“……不是说好了生意由咱交给朱家吗?怎么是朱家自己把塌房的掌柜、伙计还有仓房什么的全给拿走了……难道马掌柜背叛了?” 朱娘想不明白。 说好了我们母子主动把生意交给朱家,以体现我们的孝道。 可这边还没如何呢,怎么生意就被朱家一股脑儿全拿走了?还勒令让我们必须把货物搬走,看这意思……好像不领我们的情啊…… 朱浩笑道:“娘,您这都没看出来?其实是朱家跟新知州的小舅子携手了,准备吞并本地商贾,尤其是把行货渠道给一举垄断咯……之前我说把生意交给朱家,也是怕他们出手太过狠辣,舍财免灾。” 一旁的李姨娘道:“行货买卖不好做那就别做了,反正这半年赚了不少银子,够咱家花销就行。” 现在连李姨娘都不紧张生意上那点小得失。 有钱,姐们儿就是这么自信! 朱浩道:“生意咱照做,规模小一点就是……娘,最近我造了一批新布,你们看看这料子怎样?” 朱浩说完,将先前让于三带人抬回的一口箱子打开,里面装着用蒸汽织布机织出来的新布。 李姨娘笑问:“这么好?又不是逢年过节,还带料子回来?”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姨娘,你可别打这布的主意,这是作坊织出来准备拿起售卖的……再说了你也不缺衣服啊。”朱浩提醒道。 李姨娘啐骂:“小气鬼。” 却还是跟朱娘一起喜滋滋查看朱浩送来的布料。 “小浩,这些布质地不错,但本地布匹生意一向被人垄断,就算生产出绢布来,也要有关系和门路才能拉出去卖……” 朱娘曾经做过织布、刺绣生意,清楚民间布匹收购有着既定门路,不是你想买就能买,想卖就能卖的,妇人织布的棉花、纺车等原材料有专人提供,织好了直接被人收走……要是没门路,你连手艺精湛的织布女工都雇不到。 朱浩笑道:“这是我用机器织出来的,不需要熟练女工,村里半大的女孩稍微培训就能上岗,生产效率还很高……” 李姨娘撇撇嘴:“浩少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