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四十三章 玉田伯和昌化伯(1 / 2)

加入书签

杨廷和一心要利用刑狱把王琼等不依从自己的人给打压下去,让王琼党彻底在朝中不存。 但现在小皇帝搬出杨廷仪之事,利益相关的杨廷和就必须要有所收敛。 这分明是小皇帝下的一步妙棋,杨廷和虽然心中着恼,但自己弟弟身上有污点乃朝野共识,皇帝给面子特以恩许,表示可以不追究,但不代表你一再给小皇帝出难题,皇帝还会继续给你面子。 这就是一种博弈。 杨廷和心里很不爽,却无计可施。 谁让他想保住杨廷仪呢? 历史上的杨廷仪,正德十六年就犯事,被朱厚熜赦免,然后杨廷仪主动请辞。 这一世因为有朱浩的存在,杨廷和想利用杨廷仪来跟小皇帝斗,一直准备让杨廷仪伺机而起,正好现在新皇跟杨廷和之间的「蜜月期」过去,朱四愈发不需要杨廷和这个老顽固来碍手碍脚,于是乎杨廷仪便成为新皇跟文官势力斗争的「牺牲品」。 即便现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仍旧空缺,但随着杨廷仪案推进,谳狱方面,朝廷真的开始以宽刑作为刑狱基础,一些之前涉及到朝臣党派之争悬而未决的判罚,最终都以减轻处罚或者不处罚告终。 在这件事上,朱四稳稳赢了杨廷和一筹,让朱四大受鼓舞。 …… …… 事情告一段落。 杨慎再次找到朱浩,谈及此事,肯定了朱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敬道,其实你不该夹在两边做人,应当心无旁骛,前怕狼后怕虎,如何能在朝中施展才华呢?」 杨慎最后还很关心朱浩前途,作以上评述。 朱浩心想,明明我就想在翰林院中当个安静的美男子,是你一直把我拉入党派斗争中去的吧? 连让我去接近唐寅、蒋轮他们,也是你的意见,现在居然说我夹在两边? 你全家都夹! 杨慎道:「先前跟你提过,户部主事空缺,你可还有意向?」 朱浩笑道:「连我老泰山都出面,让我不要出翰林院,我想……还是待在翰林院中比较好,清净修习几年学问,好过于在外飘摇激荡……年岁太小,涉及实务怕难以服众。」 「嗯。」 杨慎倒不反对这一点。 谁不知道翰林是个优差? 且之前杨廷和的分析,说是孙交可能知道朱浩跟新皇关系紧密,怕朱浩走出翰林院后,在朝中搅出风浪,所以才反对朱浩出翰林院。 现在看起来,朱浩一点野心都没有,反而安贫乐道,想在翰林院中静修学问。 这说明朱浩跟杨廷和的想法截然不同,杨慎也觉得,可能是父亲太过敏感。 「对了朱浩,最近你跟唐伯虎他们走近了一些,可有发现什么不同?比如说他们……最近在筹谋什么?」杨慎问道。 朱浩心里嘲弄杨慎。 杨用修啊杨用修,你小子口是心非。心口不一,简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你说说你,先前还跟我说不要当双面人,义正词严教训我,一扭脸就从我这里问对方的情报,你这样很没品知道不? 朱浩道:「具体不太清楚,但听说蒋姑爷……就是兴国太后的弟弟,有向朝廷讨要爵位的想法,可能陛下对此也很关切,顺带邵家那位,可能陛下也想一并赐爵吧。」 「嗯。」 杨慎并没有觉得多意外。 之前宫里三个贵妇,分别是张太后、蒋太后和邵太皇太后,她们的名分问题已定下,连祭告之事都完成,而蒋家和邵家就算没有得到正式承认,但至少有了太后的名衔,皇帝给舅舅和舅爷赐爵 ,本身也符合大明法度,在这点上,杨廷和不好回绝。 兴国太后没有加「皇」字,平白矮了张太后一大截,难道皇帝给自己舅舅赐个伯爵都不行? 要知道张家那两位,现在都已是侯爵了,有一个……据说还要封为公爵。 就算杨廷和这样跟小皇帝有芥蒂的老臣,此等事上也不能逼小皇帝太紧。 「行,回头带你去六部等处见识一下,介绍一些朝官与你认识,另外京师文坛方面,也带你去走走看看,让他们知道你的才名。」 杨慎又许诺空头支票。 朱四不由想到杨慎之前从他那拿走的那首词,到现在词的名声有了,他的名声还没扬起来。 由此可见,杨慎除了是个大才子,并不是十全十美,杨慎的境遇虽受牵连于他父亲,但也有顽固不化的一面。 人无完人,朱浩并不苛责。 但你现在又空口白牙说要给我攒才名,我信你个大头鬼!你在我这里已经没信誉了好不好? 「多谢。」 朱浩腹诽不已,脸上却装出乐得消受的模样,笑着回谢。 …… …… 朱四的确要给蒋轮和邵喜二人封爵。 一个玉田伯,一个昌化伯,连爵位名和封地都已预备好,也是朱浩帮忙参详的,与此同时,朱浩根据历史提出在给蒋家和邵家赐爵的同时,别忘了另外一名有着拥立之功的外戚,那就是永康大长公主驸马都尉崔元。 历史上崔元跟蒋轮、邵喜同一批赐爵,都是在嘉靖元年五月己酉日封,崔元比另两位待遇更高,直接册封为侯爵,为京山侯。 此时已到五月。 这天蒋轮带邵喜前来拜见朱浩。 作为马上要被赐爵之人,邵喜也很高兴,对于来见朱浩,邵喜没什么准备,只以为蒋轮带他过来见见兴王府体系的老人。 但其实蒋轮的意思,是带邵喜来巴结一下朱浩。 毕竟皇帝这边很多事看起来都是在朱浩的主持下完成,蒋轮觉得,要不是有朱浩,自己不能这么快就有机会得到爵位,如今封爵之事还没完全确定下来,必须巴结好朱浩,免得杨廷和等旧派势力出手阻拦时,没人帮忙。 邵喜年近六十,略显老态龙钟。 他毕竟是朱四祖父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