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内三关总督(1 / 2)
西北军情日渐紧张,朱四将杨廷和、蒋冕二人,连同兵部尚书彭泽和户部尚书孙交,传召至乾清宫议事。 朱四很直白,一上来就把西北军情简单分析给了几人听。 “……朕听说,白羊口失陷后,到如今关口都还缺损,虽然当时鞑靼骑兵从关口撤走,但过去几月,白羊口也没修复,甚至都还没开始维修,从白羊口到宣府北的张家口等地,一直都有鞑靼人袭扰,本来鞑靼人只是威胁我们的外关关口,但九月后,鞑靼人骑兵从白羊口长驱直入,在我大明宣大一线如入无人之境,连内三关都接连遭到鞑靼人袭扰,警讯频出……” 西北军情说紧张吧,当然也很紧张,但有一点好,那就是鞑靼人几乎没有攻破任何一座堡垒。 大明军队龟缩在城塞内,看着鞑靼人在城外肆无忌惮抢掠,可以说内三关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一直到外关这片区域,成了鞑靼人纵横驰骋的“牧场”,鞑靼人骑兵在如此广阔的天地内撒欢,最要命的就要数生活在其间的百姓,所以无奈之下,百姓早早就迁居到城塞或者是进入内关关口以南避祸。 蒋冕道:“陛下,如今除了白羊口被毁外,其余城塞,并无失陷之警讯。” 朱四叹息道:“现在没失陷,等失陷的时候就晚了吧?朕想问问,难道先皇在的时候,鞑靼人也这么无礼吗?” 一个问题,让在场四名顶级文臣沉默下来。 朱厚照再怎么无能,再怎么被人抨击,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朱厚照在位时,西北大致还算平静,鞑靼人哪敢这么肆无忌惮到大明关口内撒野? 更别说那时草原还是达延汗统治下,而朱厚照更是跟达延汗亲率人马有过正面交锋,并没有吃亏,从那之后有五年时间鞑靼人没敢大规模犯境。 现在被朝臣公认为“昏君”的朱厚照死了,换上一个“明君”,朝野上下正在欢呼要拨开云雾见月明了,结果鞑靼人可不管你那套,我们鞑靼人怕的就是前面那个咋咋呼呼的正德帝,什么嘉靖帝,不过是旁支上来的小屁孩,不值一提,这时候我们不出来撒欢,要等什么时候? 朱四道:“朕是不是连先皇都不如?” 这话好似在自嘲。 杨廷和见朱四灰头土脸的样子,不由出面安慰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如今西北局势,全因先皇时乱政丛生而起,奸佞当道,以至西北军备松弛,法纪不存,才令外夷有机可趁。” “话是这么说……” 朱四道,“可朕心里总觉得,朕做得不够好,朕虽然想做一个守成之君,但若鞑靼人都侵犯到我内三关,朕还无动于衷的话,那下一步,鞑靼人是否就要寇破内关,长驱直入,杀奔我京师而来?” 这点朱四还真不是妄自菲薄,嘉靖时西北军政一天比一天松弛,这也铸成了后来“庚戌之变”中鞑靼兵马劫掠京师的大变乱。 杨廷和面对自怨自艾的小皇帝,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毕竟皇帝有危机意识,对大臣来说不算什么坏事。 朱四道:“朕想派京营人马,紧急驰援宣大,以防止战局进一步恶化。” “陛下……” 杨廷和大概猜到朱四先前的那些话是在做铺垫,等当听到朱四最后一番话,立即便要出言反对。 朱四打量杨廷和:“杨阁老,莫非你有更好的意见?或者你觉得,现在西北局势,不需要增派人马协同守备?若是内三关被袭扰,或是鞑靼人的散兵游勇突然集结成大军,杀奔一处,我大明内关关口一定能守得住?” 本来杨廷和想好好跟小皇帝论一论,但听到这儿,顿时觉得小皇帝态度有异。 换了朱四刚登基那会儿,杨廷和会毫不犹豫继续反对,直到朱四放弃决定,但现在……杨廷和跟朱四直接打交道有一年半时间了,对小皇帝的脾性有所了解,或许这是小皇帝专门为他挖的一个坑,等着他往里边跳呢? 朱四道:“先前朝堂上,诸位卿家不是也议过,以京营人马出镇西北,乃当前最好策略?朕思来想去,不能因为朕在京师,就放弃西北万千百姓,西北不安,京城危矣,若是西北安宁,那京城就算只有一座空城,也是万无一失。” 此话一出,让几名文臣刮目相看。 你这天子守国门的态度还挺伟光正,不贪生怕死,孺子可教也。 可问题是…… 你不怕死,我们怕啊! 凭啥从京师抽调兵马去宣府,三边不是已经调了吗?另外你从辽东等处调兵,也挺好的啊。 杨廷和心里有些着恼,他现在已经总结出经验,但凡朱四把他们叫来乾清宫来说事,必定没什么好事,现在小皇帝又想自作主张,虽然从大势上来说,从京营调兵往西北驰援,保证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等内三关安稳,是正确选择。 但杨廷和还是不能让小皇帝形成一种跳过朝堂议事,自作主张,完了再通知文官一声的坏习惯。 应该是我们商议出策略,来通知你,你照着执行就行了……现在陛下你是本末倒置啊! 皇帝应该受文官的挟制,而不是我们要为你一人左右! 这其实也是朱四登基后,君臣间最大的矛盾点所在。 朱浩一直帮朱四崇扬君权,而杨廷和则想把君权关进笼子里……本身杨廷和没错,朱浩清楚,君王权力不能太大,否则就会胡作非为,好像朱厚照一样几乎不受限制。 但朱浩不得不出面帮朱四,因为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再加上哪有皇帝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权力交给大臣的?朱浩出手相助,让朱四感觉心里有底,应付文官咄咄逼人的攻势毫不也落下风,才把朱浩当成股肱之臣。 “几位卿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