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安哥拉农业(1 / 2)
东非农业部大臣歌尔韦斯坦在1893年安哥拉整体农业报告会上提到:
“安哥拉地区的农业总共可以分为五部分,北部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中部高原粮食作物产区,南部传统畜牧饲养区,东部海洋渔业产区,西部林业资源产区。”
海洋渔业是殖民时代安哥拉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巅峰,当时安哥拉的捕鱼产业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安哥拉的捕鱼业不仅向葡萄牙本土输出大量的鱼类,而且还向其他葡萄牙殖民地供应鱼类。安哥拉成为了葡萄牙殖民帝国最重要的捕鱼产地之一。
当然,后来随着南美洲金银矿发现,葡萄牙发展重心转移,安哥拉海洋渔业随着安哥拉农业一起进入衰落时期,直到葡萄牙势力彻底退出巴西,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才重新得到重视。
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东边东非的崛起,使得葡萄牙的再次投资基本打了水漂,当然,这个时候葡萄牙早就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其对两地投资远不能和16世纪国力强盛时期相比。
至于林业资源,前世安哥拉的森林面积在非洲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刚果金。
“在葡萄牙人殖民期间,安哥拉主要种植玉米、甘蔗、番薯、花生和棉花等,以及一些欧洲作物,如葡萄、橄榄和香料(香料主要是荷兰人在17世纪引入)等。他们还引入了畜牧业,饲养牛、羊和马等家畜,提供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此外,葡萄牙人还开垦了大量土地用于种植咖啡和棕榈树等商品作物,以便出口。”
安哥拉和津巴布韦一样,农业条件极为优渥,前者被称为“南部非洲的粮仓”,后者则是“非洲的面包篮”。
当然,这是两国分别处于葡萄牙和英国殖民时代下获取的“荣誉”,至于两国独立后,农业结构迅速崩塌,从粮食出口国变成农业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这一点,其实也完全是合理的。
话说的不中听,那就是当地土著根本就不会种地,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会管理。
毕竟种地肯定会种,在殖民者上百年的鞭策中,且种植园和农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黑奴,如果说当地人不会种地那完全是自欺欺人,因为黑奴不会种地,白人殖民者的种植园和农场根本无法运营起来。
但是,会种地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殖民地地区的大型农业社会化,所有关键细节都掌握在白人手中,包括种子,化肥,技术,销售渠道,种植园和农场的管理等等,没有一项是当地土著所能掌握的。
其他不说,当白人撤出该区域后,原本销往全世界的市场被人为中断,对于当地黑人而言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而且这些农业,都以大型种植园和农场为基本模式,一個种植园或者农场动辄上百人,要么成千上万人,而非洲土著,就算其上层社会也仅有治理一个部落的能力,还未必能治理好,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所以殖民者在一开始就构筑了“壁垒”,防止当地土著翻身。
当然,东非肯定不会为这些土著“共情”,反而要变本加厉,因为东非是更加坚定的剥削者。
歌尔韦斯坦继续说道:“目前安哥拉地区的各个种植园和农场,渔场基本恢复生产,同时我们新增设了牧场和林场管理机构,根据农业部的预计在未来二十年里,安哥拉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将会成为东非新的农业增长点之一,同莫桑比克和奥兰治等新国土一样,当地优渥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进而成为东非农业的新引擎。”
东非从葡萄牙和布尔人手中接过来的农业是一个完整体的农业体系,这一点和东非以前掠夺来的土地有着根本性不同。
所以东非政府的前期工作,根本不需要对当地进行大的改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奥兰治,从纬度,地形,植被,降水,人口等综合性因素结合来看当地最适合发展的就是畜牧业。
而安哥拉的情况最为复杂,从热带雨林到热带草原,再到热带沙漠,使得安哥拉拥有东非最丰富的农业开发条件,再加上本格拉寒流催生出世界第一五大天然渔场,渔业资源也十分得天独厚。
“在1892年,安哥拉农业就已经恢复了战前水准,到1893年,安哥拉农业规模更是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其中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增速在全国居于首位,仅在东方省和中央省之下。”
说到海洋渔业开发,一直是东非的短板之一,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东非的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率一直是偏低的,这一点从东非造船业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在东非过去三十年的新增海洋船舶中,渔船占比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与之相反的则是内陆水域渔船,占比达到百分之百分之五十九点五六。
东非海洋船舶主要贡献在商船和军舰两大类,军舰数量虽然少,但是吨位大,而运输船舶大发展则是为东非工农业出口提供条件。
东非的原始积累,就是以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起点,尤其以热带经济作物和宝石,稀有金属为导向,这些年随着东非工业规模迅速提升,工业产品出口也在飞速发展。
种种原因导致,东非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至于安哥拉海洋渔业资源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