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德国人的震撼(1 / 2)
所以东非沿海地区贵金属缺乏才让传统欧洲殖民者对本区域不感兴趣,让黑兴根王室捡了便宜。
而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和东非相近的西非地区,黄金海岸这个名词背后就意味着当地注定不可能安生。
……
提尔皮茨最终还是要从达累斯萨拉姆乘坐列车前往东非内陆,而这次内陆之行也更加坚定了提尔皮茨和东非合作的想法。
在东非迁都后,原本的外交工作自然也由第一镇市转移到莱茵市,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各国外交人员最远只能在第一镇市转悠,变成了可以深入东非内陆进行观察。
而外国外交人员从东非沿海的达累斯萨拉姆市到新首都莱茵市,基本只能通过铁路,但是从达累斯萨拉姆市到莱茵市的铁路全程可是一千五百多公里。
这一千五百多公里路程上的城市,村庄,农田等参照物能让这些外交人员对东非国力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
而提尔皮茨就是如此,自从在达累斯萨拉姆市登车后,提尔皮茨就“贪婪”的观察着中央铁路沿线的东非情报。
“从我们离开达累斯萨拉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座城镇,五十多处村庄,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第一镇市,莫罗戈罗市,多多马市……其中有近五,六座,从规模来看可能是东非的城市,其余应该是乡镇和村庄。”提尔皮茨对着随行人员说道。
提尔皮茨能知道东非城镇的名称并不是难事,每经过一处车站都会有本车站的牌子,一般情况下都是当地城镇的名称。
提尔皮茨的助手默德福基兰也是颇为震撼的说道:“伯爵阁下,我们显然低估了东非这个国家,到目前为止,我们列车所经过的区域,很多地方明显已经被东非开发出来,大量的农田,村镇,城市,公路……这些都说明东非对内陆的开发治理是极为成功的。”
“他们的农田修建规整,并且有些完美的配套水利设施,沟渠,风车十分常见,而且没有看错的话,可能还有拖拉机这种大型机械,我甚至怀疑美国和欧洲的的农场也就是这个水平。”
拖拉机作为东非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设备,目前普及率极低,就算这样默德福基兰还是发现并且判断出来,不得不说作为海军人员的视力非常好。
当然,默德福基兰没有多想,拖拉机即便从蒸汽机向内燃机过渡,其具体形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以他并不知道东非的拖拉机全部都是以内燃机作为动力。
提尔皮茨严肃的补充到:“目前我们这列火车可能也就才走几百公里,但是铁路沿线的发展状况说明东非对内陆的开发远不是西非那些殖民地可以相比的,如果东非全国都是这个情况,那我们就必须更加对东非这個国家加以重视。”
默德福基兰摇摇头说道:“伯爵阁下,应该不大可能,像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区域东非都没有占领多长时间,应该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且东非东部应该就是东非最发达的地区,从东非这个国家名称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是东非的龙兴之地,发展时间最早,所以能够达到欧美水平完全说的过去。”
提尔皮茨助理说的有一定道理,东非东部在全国确实处在领先水平,不过东非中部和东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地的经济和人口总量相当,其他区域却是和这两个地区有较大差距。
现在提尔皮茨一行人已经随着列车抵达东非高原省的伊林加市范围,列车走了大约五百多公里,也就是说刚刚从东非沿海平原过渡到东非高原区域。
而距离最终目的地莱茵市,还有一大半的路程,当前铁路沿线显示出来的情况虽然能给予德国人一定的震撼,但还在大家预期之内,毕竟在南非战争时期,各国就推断当时东非人口应该超过两千万,对于人口千万的大国,沿海和周边区域发展不错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能代表东非全国发展情况。
提尔皮茨说道:“只通过我们现在的观察,东非对内陆,尤其是铁路沿线的开发是比较完善的,毕竟铁路经过的区域一般经济状况都不错,而沿着铁路布置的城镇数量多也就属于正常情况,就是不知道铁路沿线之外的区域是否也是这样。”
铁路沿线的城镇和数量肯定比较多,至于铁路之外,除非是河流或者公路沿线,人口就不可能这样密集了,当然,东部地区的农田面积还是非常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和东非高原南部都是东非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成片的大规模农庄数量和东欧相比,密度上差不多。
东欧相较于中欧和西欧相比,人口密度差了不少,整个沙皇俄国人口虽然过亿,但光是中欧的奥匈帝国和德国人口总和就近亿,所以沙俄人口较为稠密的东欧部分也就和东非的中,东部区域差不多,而且这个时候的沙俄是包括乌克兰,波兰等领土的。
而接下来,提尔皮茨等人一路上更是大开眼界,经过伊林加市市区的时候,他们认定出这也是东非的一座中小型城市,相较于达累斯萨拉姆,第一镇市,多多马可能有些不如,但是也比一般镇子大的多。
接下来他们又遇到了两座和伊林加市规模上差不多的城市,直到列车随着中央铁路进入姆贝亚市。
一进入姆贝亚市城区范围,德国人们就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