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行政区划(1 / 2)
移民的增加,无疑使得东非殖民地具有了更强的发展潜力,但是,人口增长也加大了殖民地的管理难度,尤其是当前东非殖民地混乱的行政管理规划,给殖民地管理加大了难度。 这种情况使得恩斯特不得不系统性的重新规划东非殖民地的管理机构,设立新的行政治理体系,在新的行政区划下才能更好的去统计殖民地数据,根据具体情况去实行计划。 比如滨海区,就是在土地和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恩斯特临时起意设立的当前东非殖民地最高一级别的行政单位。 而索伦湖区,和大湖区是参照滨海区设立,但是他们设立时的规模只相当于滨海区一个镇的规模。 而当初殖民据点的数量和移民人数都非常少,所以便于统计管理。 现在人口规模达到了,而且一些地区已经发展起来,其中滨海区一个行政单位就相当于东非其他殖民地的总和还多。 而在滨海区,偌大的地方,已经形成了具有三个级别的行政区划,一個是滨海区,首府在第一镇,同时也是殖民地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 往下就是第一镇,第二镇……这样的小镇,人口相对密集。 在第一镇,第二镇等小镇的 而在其他区域,除了不伦不类的索伦湖区,和大湖区,还有卡龙加,姆贝亚这样的散乱据点,但他们其实实质上和前三者是一个级别的。 总而言之,就是当前东非殖民地的管理比较混乱,名称也比较随意。 恩斯个特在地图上用铅笔和量尺描绘了许久后,一份东非殖民地初级行政区划就诞生了。 首先是东非殖民地的最高管理枢纽,东非殖民地政府,依然被确立在第一镇,第一镇被从滨海区里单独规划出来,其中,第二镇也被划入第一镇。 其次是东非殖民地的省级行政区也被称为大区,被划分为十块。 原滨海区改名为上滨海区,以第三镇(基通加)为行政机关所在地。 在上滨海区的下方自然是两个将要规划的新区,一个以鲁菲吉河沿岸的鲁森带地区为首府的中滨海省,一个以罗恩罗达为首府的下滨海区。 这三个滨海区自北向南,紧靠着桑给巴尔苏丹国依次分布,北部直达肯尼亚境内,南部与葡萄牙人势力接壤。 上滨海区往西设立北部高原区,首府设立在卡拉图。 中滨海区往西设立中部高原区,首府设立在多多马。 下滨海区往西设立东马拉维湖区,首府设立在松盖阿。 在马拉维湖北部设立上马拉维湖区,首府在姆贝亚。 然后是东非殖民地围绕大湖(维多利亚湖)区域,设立大湖区,首府设立在姆万扎。 索伦湖(坦噶尼喀湖)以东设立索伦区,首府在基戈马。 而在索伦区和中部高原区中间再设立一个大草原区,首府在塔波拉。 这样东非殖民地的十个大区级别的行政区划就完成了。 分别是:上滨海区(第三镇),中滨海区(鲁森带),下滨海区(罗恩罗达),东马拉维湖区(松盖阿),上马拉维湖区(姆贝亚),中部高原区(多多马),北部高原区(卡拉图),大草原区(塔波拉),大湖区(姆万扎),索伦区(基戈马)。 然后是城市行政区划,除了各个大区的首府之外,还会有一些适合人口聚集的地方被划分为城市,比如位于马拉维湖畔的卡龙加,因为在上马拉维湖区已经有了姆贝亚作为首府,所以卡龙加只能单独划分为城市。 最后是最基本的村落,也就是自然村,一般由周围的市镇作为中心,代为管理。 目前的东非殖民地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取而代之的是类似德意志地区的市镇,而东非殖民地的大区则是参考了后世德意志联邦的州。 这套行政区划设计,将作为过渡阶段的行政规划来使用,未来东非殖民地会随着对坦噶尼喀之外的扩张而发生变化。 而其中,中滨海区,下滨海区和东马拉维湖区并没有纳入实际掌控,这也会作为接下来东非殖民地的一个拓展目标。 …… 新的上滨海区,曼达镇向北两公里,这里是新设立的龙卡村,隶属于曼达镇的管理范围。 这个村子是目前上滨海区的最北端的村落,大约有400多村民,其中包括一只五人的华人移民组建的殖民地治安队,用来提防北部的土著部落侵袭。 虽然东非殖民地已经在上滨海区进行过一次驱离行动,但是因为人手的原因并没有彻底对附近的部落进行围剿,所以还存在部落侵袭的可能性。 毕竟,东非殖民地虽然将他们驱赶到了四周,但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