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换牌(1 / 2)
八月。 东南方向吹来的海风,带来了一场大雨,雨水一连下了三天,让整个城市的街道都变得湿漉漉的。 尤其是没有修筑道路的地方,更是泥泞不堪,走过来,鞋上都要粘满厚厚的泥巴。 雨过初晴,街上又变得行人熙攘,车马穿行,混乱不堪,这是东非很难看到的景象,估计也就达累斯萨拉姆和蒙巴萨的开发区可以相比。 因为东非的城市会有专门的警察维护秩序,以前是军人,但是改革后,城市里一部分军人就转职成为了警察。 所以东非的秩序相当好,就算乡村也是如此,乡村也有治安人员,目前乡野的治安人员并没有变动,所以成为了特殊的存在。 主要是人员太少,一个村子也就几个人,接受乡镇或者临近城市警察局管辖。 船只照常入港,一大批商人和码头的帮派开始抢生意,商人主要接货,而帮派指的是码头人员自行组成的派别,大部分是同村人。 码头上一番热闹景象,可是三年前谁又能想到这里会有这般繁华盛景,德意志商业联络处的理查德如是想到。 三年前自己到这里,这里还是个小镇般规模,人口不多,港口的设施也不完备,建筑也很“古朴”,有许多泥巴房子,用草铺设的屋顶。 唯一没有变化的估计就是这里的居民,依然一副面黄肌瘦的样子,很明显大多数人营养不良。 没错,这里不是东非,而是远东的胶州。 胶州是东非远东移民的中转港,华北区域的移民最后都会在这里汇聚输送到东非。 当然,西北也有一部分人会从这里出发,但是数量很少,东非官方能辐射到的地方最远也就到达河南境内。 南方目前的中转港在上海,黑兴根财团在那里势力极小,就是做移民生意还要和英美两国虎口夺食。 这里就不得不说,德意志人嘴是有点笨,造谣方面绝对比不过美国人,即便东非的许多条件都是“实打实的”,还是有许多人被忽悠到美国去当铁路工人。 就在今年上半年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完成了,里面有多少血泪史只有地底下的华人知道。 这些都是本土华人所不清楚的,不过恩斯特可没有办法揭穿这场骗局,美国现在不是美帝,对东非的威胁也不能忽视。 尤其在远东这地界,除非黑兴根财团不想干了,放弃这块移民来源地和市场。 如果是统一后的德国来做这件事,估计美国也就嘴上放个屁。 扯远了,继续说胶州,胶州在远东的地位并不算高,在黑兴根财团到来之前,这里也就一个小镇规模。 鸦片战争后,西夷靠着坚船利炮轰开了远东的国门,西方商人也涌入东方沿海各处。 原本胶州就是几个小渔村,但是这里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有少许西方商人在此做生意。 但是直到1865年,清政府才在这里设立哨卡,管理海运,收取税金,由此可见胶州对清政府的重要性依然不足。 这里可是后世山东乃至北方经济最有活力的最重要的港口,现在么!则是烟台,那里是英国人的通商口岸。 在黑兴根财团到来之前,胶州只是烟台东海关的分关。 黑兴根财团,除了在这里搞移民,现在也开始做生意了,自家公司的工业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东非的大米等农产品也主要出口到此地。 竞争力方面主要是便宜,从东非启航折返的移民船只都会在东非拉上一大批货物运到这里。 同时黑兴根在这里还办了几家小工厂,主要是纺织厂,不过规模太小不成气候。 选择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东非和德意志目前都不适合搞纺织业,东非人力不足,虽然说“劳工”几乎是“无限”的,但指望黑人搞纺织这种细活简直异想天开。 而德意志发展过纺织业,但效果不怎么样,既然有人试过水,恩斯特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依托黑兴根财团和东非的商品贸易,胶州的经济发展的很快,尤其是关税收入快速的上升,以至于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将这里从烟台东海关分离了出来,单独管理,胶州的地方官僚因此都上了一个台阶。 …… 就在理查德触景生情之际,德意志商业联络处的牌匾已经被拆下,一个崭新的黑兴根远东商业联络处的牌匾被换上。 “理查德先生,你们的牌子怎么换了!”一个负责和黑兴根财团接触的清政府官员问道。 “是这样的王先生,我们接到上面通知,以后就不用以前的牌子了。” “德意志我知道,可这个黑兴根是和前年新建的黑兴根银行是一个意思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