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论二凤头盖骨有没有被盘(修文加入史料版)……(2 / 7)
从朕入葬到唐朝真正覆灭应该已经百年之久,墓道口应该与九嵕山融为一体才是,这些盗墓贼怎可能找到墓道口?”
朱元璋、赵匡胤呆在自己的界面,似乎也能够感同身受李世民的感觉,同为开国皇帝,这是多让人不敢相信的一件事,为国为民劳累半生,位高权重,死后竟被人侮辱尸身。
赵祯叹气:“太宗陵墓被盗,确有其事。”
他们敢信仙幕所说昭陵被盗,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确实是有史料记载的。
仙幕所列举的很多史料都是太||祖和赵普丞相亲自派人去查证过的。
他们太||祖专门派人调查唐陵被盗情况,当时几乎所有皇陵被有被盗的痕迹,还是他们修复的唐陵,这些史料记载非常翔实,错不了。
赵祯肯定。
不过他其实并不在乎唐太宗是否被盗墓,头骨是不是真的拿回来还是拿到假的头骨,就他所知道的,历代帝王陵少有完整不被盗的,他只是担心他们老宋家的陵墓有没有被盗。
朱元璋何尝不担心,但与此同时他又有点自信,觉得自己的明孝陵不会被盗墓。
马皇后看出朱元璋的担心,参与过明孝陵设计的她深知朱元璋对陵墓的设计花费了无数心思,她安抚道:“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独龙阜被坚硬非常的砾岩和松软的石英岩覆盖,难以开凿,匠人们后面还是以偏离中轴向石英岩二次开凿才能铸造地宫,里面的墓道如同蛇状九曲十八弯,没有图纸谁都不知地宫入口。不知入口,也无法凿开坚硬的砾岩。明孝陵不会被盗的,放心。”「1」
马皇后温柔的话语,有力地安抚了朱元璋略紧张的情绪,朱元璋暗暗呼出一口浊气:“孝陵还有孝陵卫驻守陵园进行警卫,方方面面吾都考虑到了,孝陵定不会被盗!”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还是不保险,他应该多想点防止盗墓的方法,比如在孝陵宝顶之上覆盖鹅卵石,若是有人来盗墓,鹅卵石就会通过预制孔道滚落,填满墓室。
反正就应该无所不用其极增加盗挖墓室的难度就是了!
头盖骨被人拿在手中把玩什么的,他才不要!
【唐太宗生前英明神武,雄才伟略,创立大唐,就是这么一个被尊称为圣君,成为自尧舜禹之后的明君典范的人死后竟然遭遇这种非人的对待,那个敢于做这种事情的人自然在历史上留下大名。】
李世民拂开挡在面前准备安抚他的房玄龄,看向仙幕。
是谁!是谁让他头骨分家的!
【——盗墓狂人温韬。
一个晚唐的节度使,一个开挖17座大唐帝陵的唐墓屠夫。】
李世民目光死盯着‘温韬’二字看了又看,盯着‘节度使’三个字瞧了又瞧,像是要把这几个字记在心里。
可惜,再怎么盯也记不起这人的名字,因为这人是距离他很远很远的晚唐之人。
这是一个他知道未来后,未来一定不会再次出现的人。
可恶!李世民咬牙。
【这个名为温韬的节度使就像和李唐家有仇一样,十八座唐朝皇陵挖了十七个,唯一一个没挖的乾陵还是因风雨阻碍没有进行挖掘。】
【而这一切,和一个东西有关,这个东西就叫做——王羲之的《兰亭序》。】
咬牙切齿的李世民听到王羲之三个字,一下子咬错到了舌头:“什么 ???竟然是《兰亭序》?”他最最最喜欢的《兰亭序》??
其他人也仿佛听错一样掏了掏耳朵,什么玩意儿,这王羲之怎么和陛下被掘上了关系?
【身为王羲之的头号粉丝,李世民每天大喊“王羲之永远都神”一百遍,为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站台,为王羲之登上书圣的神坛助力了一把东风。
他喜欢王羲之到什么地步呢?
唐《徐氏法书记》记载:“太宗於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
李世民刚当上皇帝就想(坑)方(蒙)设(拐)法(骗)不为其他,只为将偶像的作品《兰亭序》收入囊中,常年一掷千金去求王羲之的真迹,誓要把王羲之的作品全部买光光。
所以《叙书录》又记载,李世民所拥有的王羲之的墨迹就有3000多幅。
每得王羲之真迹,必朝夕观览、每日临摹。甚至连皇子们也需每日临摹几百遍。
自此,李世民的书法变得如同北宋文学家张耒的那般:“观其用笔精工,法度粹美,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李世民追王羲之追到行书都得王羲之神髓,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不能分辨。
他甚至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还把钟繇、王献之等书法家挨个点评了一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偶像,只不过太宗的双标就在这里,其他书法家毛病不少,但王羲之不一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字逸少。
自此,王羲之的书法取代钟繇书法而大行于世。
所以盗墓者认为李世民会把很多王羲之的作品带到墓地做为陪葬品,是件极为正常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