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1 章(2 / 2)

加入书签

> 纪浔望着苏叶如此据理力争的认真模样,思绪轻悠悠飘向了远方,以前,好像也是有过相似的经历。

那时纪浔是十二岁,还是十三岁?他也记不太清,那是他最后一年在京安的集贤学宫,因为后来他便搬去离城外校场更近的学府了,反正策论文试他全无兴趣,还要整日在校场与学宫间两头奔波,便索性直接常住到了校场练武,一月才回一次家。

集贤学宫是京安城内最大也是最有名的学府,教习的先生们都是声名远扬、地位颇高的国士大家,诸如太子太傅、皇子伴读无数,开辟学府的更是先皇曾经的老师,当时已有八十高龄。因此慕名而来的学子更是数不胜数,不仅为了学到大都最顶尖的学问,也为了能通过这些先生们结识更多高官权贵,学宫更是成了学子间的社交渠道,后来朝廷的许多党派联盟,都是在学宫之时就建立起来的。

不过纪浔是无所谓这些社交的,平时因着父亲的势力前来示好攀附的官家子弟众多,他也不胜其烦,他本就不爱钻研那些圣贤们的策论,更喜欢去校场和兄弟们一起骑马练刀,索性做了副讨人嫌的样子,动不动就惹师长生气,被罚去扫书阁或是抄弟子规,后来次数太多了,老师们都懒得想辙去管教他,便干脆让纪浔直接去前院罚站。

被罚的捣蛋鬼本人倒是开心得很,既不用听师长们整天诸如“明明机灵得很,总不用在正地方”的絮叨,也不用跟那些讨好谄媚的同窗假意应酬,罚站就罚站,顺便扎扎马步练练下盘,清净极了。

倒是只有苏家那个小子有几分与众不同,平时不声不响,每次都坐在最前排,听课做笔记都一丝不苟。纪浔曾经观察过,这人能端坐一整天都不带松懈腰背或者转头与周围人说小话的。

苏叶比他小一岁,个子也差出好多,从小他就觉得这人瘦瘦弱弱、白白净净的像个姑娘家,不就是以前舞刀吓死了他一条鱼嘛,这厮愣是跑去纪府告状,让他被父亲好一顿打。自那之后俩人就互不对付,平日在学宫更是一个在第一排坐得笔直,一个坐在最后左歪右斜地偷看话本,从没什么交涉。

某一次,文礼课上,纪浔像往常一样,一边欣赏着外边的鸟叫,一边琢磨着一会如何惹老师生气好罚自己去院里晒太阳。

大都从先帝时期起就主推道教,各地更是大力兴修道场宫观,每年祭祀大典也都会大肆兴办道教祭天活动。今日的文礼课便是要学习道教的历史和类似大醮活动时的礼仪规范。纪浔晃晃悠悠间,只听前排有些热闹。

“老师,如今南北尚未完全平定,每年因战乱本就需要支出大量的军费,战后重建边防和城池也是费时费力的工程,为何国家还要每年消耗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新建道场、举办仪式呢?”一个轻软的声音传来,语气却是沉稳笃定。

纪浔有些意外地抬头看去,哦?是苏家那小子。这有什么好问的,文礼课也不是重要的科目,随便听听不就得了,何必如此较真?但纪浔还是坐正了身子,以便听得更清,这堂课的老师是当今太子太傅,本就自视甚高,怎容得了有学生当众反驳自己,这可比文礼课本身有趣多了,纪浔拄着头等着看好戏。

果不其然,老师闻言皱起了眉头,“礼教制度是立国治民的利器,更是稳定民心、安抚天下重要的手段,你以为当如何?”

苏叶倒是不卑不亢,垂下眸子似是在思索,不一会就抬眼认真说道:“礼乐教条确实重要,但国之根本仍在于天下百姓,‘统’‘治’皆需有度,若是不顾时局而劳民伤财,一味大行宗教,岂不本末倒置,不利于国本?”

老师敛了敛靛青色的锦袍,眼里的愠色更深,他是太子太傅,是左相俞轲面前的红人,普通的官员见自己都要敬上三分,他上下打量着面前这个瘦小的孩子,语气有几分不耐,“国本?你懂何为国本?祭祀行典是尊崇上天、敬神礼拜更是顺道而为,天子,乃天之子,顺应天道、祈求神明护佑才能保国家太平,天子之气才是国本。”

苏叶却是抿了抿嘴,言语更是坚定,“那如老师所言,各地道场宫观供奉的都是用黄金打造的神明金身,祭祀上香也都是为了向神明祈求庇佑。可神明皆是由人修炼飞升而成,那我们每个人终日好吃好喝、扫屋净身不也正是在虔诚地供奉我们自己的肉身像吗?与其去跪拜祈求素不相识的神,不如让更多人都能吃饱穿暖,好好修行侍奉自己,求神不如求己,百姓如果都尚不能果腹,而让他们去拜黄金塑成的冰冷神像,岂不讽刺?”

一时之间,学室内四下传来窃窃私语的声音,似乎大家都被苏叶这番惊世骇俗的发言惊到了,有人鄙夷地摇头,有人一边看着先生眼色一边悄悄点头称叹。

供奉自己的肉身像?求神不如求己?这个素来循规蹈矩、从不忤逆师长的小正经怎么今日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纪浔的目光沉了几分,若有所思地看向那个纤瘦的背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