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5 章(2 / 3)
语成谶了。”周歧也不再与纪浔较劲,索性拗不过这混账,便自顾自地背着手看向庭院内的花草。 说话的工夫,纪浔已将包袱放回厅内,不知藏到了哪里,这才折返回院子里,走到周歧身侧,静静注视着对方的背影。要说他这师父果真是神机妙算,两人带着军队渡过嘉陵江,刚在巴蜀登陆的时候,师父就担忧起了天象,如今看来,绝非是杞人忧天。 “师父,你可听闻了苍木教?”沉默了片刻,纪浔才开口。 “万叶树木,万木成林。如此八字的教义……”周歧的神色复杂,他顿了顿才开口又道:“战乱不断,流离失所之众越来越多,壮年男性被拉入征兵,独留妇孺老幼,田地大量荒芜……” “师父真是消息灵通。”纪浔的声音带着调侃,面上却严肃。 周歧没有理会对方,而是继续道:“加之春夏大旱,无甚降水,没人种粮食,也种不出来粮食。可以预判的歉收,和已成定局的食不果腹。当真是……无春之寡年啊。” “听说南方的官地,早稻已经上报了灾情,颗粒无收,全是空谷稗穗。这几年打仗消耗得太多了,普通人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屯粮,碰上个风不调雨不顺,对粮田就是致命的,别说上缴赋税了,当地的农户连自炊都成了困难。”纪浔抬手抚上院子里种的红蓼,尚未开花,长长的叶穗垂着脑袋,兴致怏怏。 “苍木教,便兴起于此时。”周歧叹了口气,“只怕是早有预谋。” “只要入教,就给一斗精麦,以称‘义食’,白给的粮食,大家可不是趋之若鹜,啧。”纪浔晃着脑袋。 “这种时候,一斗米麦足以救一大家子的性命,而苍木教凡入教者,按照家庭人口,无论男妇老幼,各给一食,斗米之恩,也是雪中送炭了。”周歧的话语带着几分唏嘘。 周歧又道:“不止如此,入教之户,幼童可以读书,病弱有所医治,老者得以供养……” “呵,真是大善人,纵是天家也没这么大方。”纪浔的话里带着不善。 同为这个“不大方的”天家人,周歧却对此不置可否,只是踱了几步,又道:“天灾大旱,可不管你是哪路神仙。这苍木教怎么可能只是平白地给什么免费的‘义食’?” “教众需要将无力耕种而荒废的土地‘上借’,且凡十六以上,手足健全者,男女不论,皆可成为壮力,每家每户派出一个壮力即可,集合给教派统一征调。他们就这么在各处集结人力,大规模开凿水道、修建沟渠、开挖水井,天不下雨,便引水灌渠,最大程度地使农田得到更为充分的灌溉。” “如此看来,这苍木教也不算是什么邪门歪道,还是有些本事的。”纪浔跟在周歧后头,听得认真。 “前朝的郦公编著过一本名为《水经注》的学书,倒是谈及过许多关于水利兴修的理论,大到河流的发源和入海,小到城邑乡县的堤塘坝堰,还涉及屯田和耕作制度……”周歧抬着眸子,似是在回想。 纪浔却是见缝插针地搭腔道:“早知道学宫的时候,就仔细听听治学课了……只不过,既然有这样的解决办法,京安这帮水利官们都是吃白饭的吗?” 周歧瞥了纪浔一眼,难得的并没有出言嘲讽,只是平静道:“《水经注》的话,平常的学子一般不会涉猎,就连许多自认学富五车的老臣,都不见得认真研读过。除非你是真的抱有通天之才和护国之志,普通的学生岂有这般志趣?” 远大的报国之志?纪浔的思绪飘得有些远,或许真的有人如此这般呢? 周歧看出了纪浔的走神,轻咳两声,“再说了,现在大都各处战事频繁,地方还时有占山为王的混杂势力,本就是多事之秋,根本顾不上去挖什么水沟了。” “听说黔州又开打了,地方割据的武装势力壮大,朝廷派了岭南军去歼剿,你们凉州军倒是安如泰山,纹丝未动呢。” 纪浔挑眉,“陇右的事,师父你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是柴元振柴都督在主持?仗又没打到凉州,我们修生养息不好吗?” 周歧横瞥了纪浔一眼,语气带着唏嘘怅惘:“听闻黔中的矩州刺史包怀恩发动兵变,被岭南军围剿,带着家小逃到了朗州的武陵县,谎称岭南叛变,携家眷暂寄县舍,那武陵县令是个心善的老者,当即便允诺收留。傍晚时分,包怀恩便带着妇女数十名迳入县舍,县令出来迎接之时,竟被为首的健妇拔出刺刀,当即被劈裂了头颅,倒毙身亡。” 纪浔却是不为所动般冷哼了一声,“我也听说了,刺杀了武陵县令之后,包怀恩那一伙所谓的‘妇小’竟是卸除了裙饰,个个变成了赳赳武夫。当下便跟着他焚库劫仓,掠取粮械,并驱掠徒众,准备靠着武陵县东山再起,依着洞庭湘水,自封了什么朗州王,呵。” “大都越来越乱了,哎……”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