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张璁(1 / 4)
离开了武英殿之后,王瓒头大得很。王瓒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卷入这样的事情。
朱厚熜和杨廷和的态度已经很明确。
朱厚熜表示,自己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儿子的。让王瓒这个礼部尚书,议兴献王的尊号,重议张太后的尊号,是绝对不会尊封为“圣母皇太后”。朱厚熜话都说的这么明白,王瓒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朱厚熜要对自己老爹追封。
如果只是普通的尊号,那么就不用讨论了。兴献王是藩王,活着的时候明孝宗对兴献王是相当好的。说起来兴献王是正儿八经参加过皇位追逐的,邵贵妃可是借着万贵妃的势,想要让兴献王成为皇帝,只不过最后失败。应该说邵贵妃和兴献王,都是明孝宗最大的敌人。可是明孝宗却一点都没有追究这个事情。反而兴献王就藩的时候,明孝宗很是大方,给了兴献王四千顷地。
不仅给了这么多地,而且兴王府建设的富丽堂皇,比那些老牌藩王府邸建的还要好。而且每次有什么好事情,就如过年过节皇帝赏赐藩王的时候,兴王府都是头一份。
给的东西好,给的东西多。
可以这么说。
那些文臣追思明孝宗,很多人觉得明孝宗是仁君,给他敬皇帝的谥号,这都是有原因的。明孝宗真的是一个性格很好的皇帝,配得起所谓仁君称号。如果换成其他皇帝,登基为帝之后,早就收拾了兴献王这种当年的皇位竞争者。甚至因为兴献王的存在,让明孝宗成长过程当中,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战战兢兢。
但明孝宗不仅没有追究,反而对他还很好。
兴献王薨逝之后,朝廷也给足了兴献王面子。该给的礼仪都有。认真说起来,明孝宗明武宗一脉,对于兴献王一脉真的是非常好,没有任何对不起兴王一脉的事情。反而明武宗最后考虑皇位传承的时候,考虑的是兴王一脉的朱厚熜。
虽然最后确定朱厚熜为嗣皇帝是杨廷和,但明武宗还没死的时候,已经开始抬举兴王一脉。特别是让朱厚熜这个兴王世子,还没有除孝就袭爵王位,算是明武宗对于朱厚熜最大的善意。藩王世子继位和藩王继位,分量就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还给兴献王尊号,那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朱厚熜是想要追封自己老爹为帝。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少,正所谓父凭子贵。
可是杨廷和的态度也那么坚决。
绝对不能支持朱厚熜,在皇统继承上谁敢说有异议的话,杨廷和要把人家当成是奸贼,要处以极刑。态度如此的明确,如此的尖锐,想想就让王瓒不寒而栗。皇帝和内阁首辅,两个人这是要针尖对麦芒。
作为礼部尚书,王瓒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当然王瓒能够成为礼部尚书,更多的是靠着皇帝的提携。因此王瓒心理上更多的是倒向皇帝这边。
可是杨廷和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北宋濮仪之争的结果,让当时的政治生态有了很大的破坏。王瓒也不希望朝廷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大动乱。若真因为这个事情,或者这个事情吵几年时间,那么明朝也会发生大事情。说不定就跟杨廷和说的那样,发生党争的苗头。
这么想着王瓒回到了家,看到了自己的同乡好友张璁。
“秉用(张璁),恭喜你了。”
“没影的事情。”
张璁46岁,会试考了七次,每一次都落榜。张璁早年也是少年才子,年仅23岁就中了举人,当时也真是意气风发,没把会试放在眼里。可是没想到之后的运气一直很差,考了20多年,考了七次没有考上。从一个年轻的举人,熬到了中年。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祖宗保佑,在46岁这一年张璁觉得自己转了运气。
殿试当中自己竟然被点为榜眼。
一个七次会试都没有考中的46岁举人,竟然成为了榜眼,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虽然以往的状元、榜眼、探花也有年纪大的,但46岁的榜眼还是不多的。因为年纪太大的话,皇帝都不愿意让他们成绩这么好。这么大的年龄,就算入仕又能干几年。所以被点为状元之后,张璁是欣喜若狂。
他本来还以为辅佐皇帝主持殿试的王瓒点了自己,但从王瓒那里听到,是皇帝亲自点了自己为榜眼。这让张璁这些日子非常兴奋。
而且刚刚成为编修没有几天,就因为清查庄田需要新的进士去积累经验。
状元、探花、传胪都没有去,却是榜眼的张璁去了。
很多人其实是笑话张璁。
因为翰林院是储相聚集地,在这里只要静静地熬资历,那么以后就有崛起的机会。而所谓的清查庄田是什么事情,累死累活还得罪人,也没有什么用处。
很多人甚至耻笑张璁,认为张璁被选上就是因为年纪太大。根本没有时间可以在翰林院熬资历。不过张璁倒是甘之如饴。几个月下来,都在下面东奔西跑。不仅跟地方官员打交道,还要跟勋贵、外戚、宦官打交道,还要具体了解庄田的情况。
比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