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弘治十八年2(2 / 4)
官场是个大染缸。
甭管当年考进士的时候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多么的畅想未来。但只要在官场上待个十几年,一个个都会变得世故。想法也都会出现变化。
大家虽然都是儒家学子,但在官场这么多年下来,都各有各的想法。
绝对不会随便表露出来。
今天也只是随便谈谈。除了方献夫的态度比较激进之外,其他人只是发表一下简单的看法,都是比较谨慎的。如果是历史上大礼仪之争的时候,他们平时聚会都不会说这种话。因为历史上大礼仪之争爆发,杨廷和他们是一呼百应,对于敢支持皇帝的言论,打击非常厉害。
连王瓒当时作为礼部左侍郎,杨廷和都一脚把他踢倒了南京。可以说当时谁要敢发表支持皇帝的言论,接下来就要受到重大的打击。
但现在不一样。
王瓒以礼部尚书的身份,支持朱厚熜的观点。内阁虽然一直在反对,但在舆论上反而是处于下风。因为这种礼仪问题,礼部才是主要部门。礼部都支持朱厚熜的观点,甚至已经给兴献王加上了尊封的情况之下,内阁一直在反对。
现在的问题不是内阁在打击支持皇帝的言论,而是皇帝在踢走支持内阁的官员。所以这些人聚会的时候,才敢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事拖着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经过了简单的试探之后,严嵩明白情况很不错。所以道:“若此事继续扩大,无法早日结束,必然会引起皇上和内阁之间的争论,会直接影响朝政的稳定。大家都参与到此事中来,谁来处理朝政。”
“是啊。皇上和内阁忙着此事,国家大事怎么办?”
“还有言官。天天因为此事打嘴仗。”
几个人都是担忧。
他们目前都处于最重要的时刻。他们现在都是帝国的中层官员,再上一步就有机会参与朝廷大事。因此他们一个个也是非常担忧。
如果大礼仪之争不能早点结束,皇帝和内阁之间继续这样。皇帝批准礼部的奏章,可是内阁却一直不听召,奉还皇帝转过来的礼部奏章。
如果继续下去,必然会影响朝政。朝政混乱,对于他们这些正处于关键时刻官员是不利的。
“仲鸣兄(翟銮),你是侍读学士。九合兄(顾鼎臣)、文玉兄(董玘)、以中兄(谢丕),你们三人乃弘治十八年殿试前三甲。你们应该带头,表达自己的看法,尽快的结束现在的争论。”
严嵩终于说出了今天邀请他们的意思。
弘治十八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进士,到现在当了十六七年的官,正卡在了迈向更高一层的地方上。比他们晚的那些人,大部分目前都是小官,很多都只是七品小官,少数六品官员。没什么影响力。
他们这一批进士,现在很多都在翰林院,正适合发声。
几个人听到严嵩的话,忽然都变得沉默。私下说说,和参与这个事情完全是两个概念。翟銮、顾鼎臣、董玘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参与这些事情,或者说性格并不是那么热尖锐的人。
至于谢丕则是谨小慎微。
因为谢丕是弘治朝的内阁大学士谢迁的儿子。当年谢迁被赶走的时候,谢丕身为谢迁的儿子也受到了牵连,罢官回家。虽然前段时间刚刚起复,但也不过是翰林院正七品编修。
可是谢丕毕竟是谢迁的儿子,代表的意义不一样。
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谢迁是几次问候。谢丕虽然只是正七品小官,但他要是表态,很有可能还牵涉谢迁。因此他也不好说话。
“惟中(严嵩)兄说的对。吾等虽然位卑,但却不能袖手旁观。只有尽快的结束目前的局面,朝政才能够恢复平静。岂能为了自己一些利益,自己的一些名声,袖手旁边。”
方献夫是最着急的。
方献夫算是王阳明的学生,或者说本人和王阳明的关系很好。方献夫早年和王阳明一起当官,都在一个部门,对于王阳明的学问很是佩服。大礼仪之争,王阳明学生都是非常活跃的。
对于他们来说,杨廷和是王阳明的政敌。因此王阳明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支持朱厚熜的主张。
方献夫就是如此。
打击杨廷和,不仅仅是王阳明学生,或者王阳明派系的人这么想的。当然更多的是方献夫这种,想要利用这个机会得到皇帝的宠信。
“位卑未敢忘忧国。吾等的确应该大声的说出来。”
董玘点点头。
“你们这是要集体上疏,支持皇上的继统不继嫡?”
张瓒站起来,看着他们,完全的不可思议。转过头看着翟銮道:“仲鸣兄(翟銮),礼部右侍郎马上就要廷推。吾听闻你也是廷推候选人之一。你这个时候上疏,幸臣、弄臣的称呼就会跟着你了。”
刚开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认为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对手需要动用武器,可此时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