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章 市舶司改革(1 / 3)

加入书签

“佛郎机之祸,倭国使团之乱,都是海贸引起的祸端,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嘉靖二年,因为朝廷重臣的病逝,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动。

内阁、六部都出现了变动。

王瓒成为吏部尚书之后,立马和内阁沟通,最后提议翟銮和李时担任翰林院翰林学士。朱厚熜同意内阁和吏部的提议,任命翟銮和李时担任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正五品,品级一点都不高。

但这个正五品,是地方正二品、京官正三品都要羡慕的职位。早年的内阁还是翰林院的一部分,内阁大学生都是隶属于翰林院的。后来经过了明仁宗改革,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内阁和翰林院才分离开来。不过就算是分离开来,但翰林院和内阁很多功能是重叠的。翰林学士也是最有很多机会入阁的大臣。

所以翰林学士非常重要。

翰林学士不仅是有机会入阁,甚至还有直接入阁的,有直接成为六部尚书的。可以看出翰林学士的含金量。

翟銮和李时,走出了这一步,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是官场上的一大进步。等朝廷这些事情都落锤之时,作为钦差去浙江的吴廷举回到了京城。

吴廷举回京之后,就上奏要求放开海贸。

要求对于市舶司进行改革。而且吴廷举以自己当初在广东担任右布政使的时候制定的“番舶进贡交易之法”为范本,拿出了一份新的贸易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海贸和海禁当中,杨廷和、杨一清这些大佬的确是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但这只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希望出现太大的变动。

不管是海贸也好,海禁也好,太大的变动对他们都不利。所以他们更希望保持现在的情况,等他们处理了自己手中的事情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但吴廷举现在突然提出如此激进的改革方案,他们怎么可能看着不管。

海贸,整体来说朝廷重臣很少有人从心底里支持。因此吴廷举的改革想法刚刚提出来,立马就招致了大量的批评。那些言官立马抨击吴廷举。

海贸最大的反对者,最积极推动海禁的夏言被朱厚熜打发到了天津。但其他的言官也都不是好惹的。

“皇上,此言臣不敢苟同。”

吴廷举这一次是做了完全的准备,一定要推动海贸改革。

因此吴廷举上前一步道:“不管是佛郎机之祸,还是倭国使团之乱,归根结底非是因为海贸原因。不仅不是因为海贸,反而是因为我朝海贸没有完全放开有关系。佛郎机为何一定要来我朝,为何一定要占据屯门,就是为了和我朝做生意。但因为佛郎机商人没有勘合,所以无法和我朝做生意。因此他们才会选择占据屯门,以屯门为基地,和我朝一些民间商人走私货物。”

“再看看发生在宁绍的倭国使团之乱。说起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倭国各方势力都想要和我朝做生意,可是我朝发放的勘合数量有限,才出现了一真一假的情况,最终酿成了倭国使团之乱。”

“若是我朝能够放开海贸,就不再有这些问题。让这些商人可以毫无制约的来到我朝做生意,他们就不会再考虑走私,也不会发生这种冲突。这样既可以减少沿海冲突,也能够给朝廷带来大量的收入。”

吴廷举意思很简单。

不管是和葡萄牙打仗,还是倭国使团在浙江火并,不是因为海贸带来的后遗症,相反都是因为海贸限制太多。只有突破这种限制,才能够解决这样的事情。

“吴侍郎的意思是,扩大海贸,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是。”

“若佛郎机、倭国不怀好意,探听内陆省份的情况该如何?探听我朝机密又如何?”

听这句话朱厚熜“咳咳”咳嗽一声,道:“这种问题简直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管是佛郎机还是倭国,他们就算真的在探听我朝虚实又如何?只要我朝军队能打仗,只要我朝有足够实力,难道还害怕这些番邦国家不成?若我朝军队不会打仗,那么就会发生此次在宁绍三百倭国使团来去自如的事情。难道倭国使团之前就探听过我朝军队虚实不成?还不是因为宁绍两地军队自己不会打仗。”

什么害怕这个,害怕那个。

朱厚熜当然不会从海贸的角度说这个问题。直接给扣大帽子。什么担心佛郎机,担心倭国,你们这是瞧不起大明朝?这样的大帽子扣下去,谁敢再提这个话题。

朱厚熜一开口,整个廷议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因为朱厚熜虽然没说海贸的问题,但意思已经是非常明确。这是明明白白的支持吴廷举。随着朱厚熜登基时间越来越长,皇权越来越稳固,很多人都不愿意触怒朱厚熜。

“贡舶制度乃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制定的祖制,岂能随意更改。”

此事蒋冕站出来。

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此前杨廷和这边的人不说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