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8章 210 武举(1 / 5)

加入书签

朝廷事情多。

不过进入嘉靖五年九月份之后,朱厚熜还是抽时间去看武举的考试。

大明朝的武举,是从明英宗开始发展,到后面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慢慢的完善,到了明武宗时期有了基本完善的雏形。对于大明朝的武举,两个贡献最大的皇帝就是明英宗和明武宗。等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武举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彻底把武举变成和文举一样,成为了正式的考试。

文举和武举,都是三年一次。

乡试、会试年份都是一样的,只有月份不一样。

嘉靖五年三月份进行文举会试,嘉靖五年九月份进行武举会试。

而且之前参加武举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朱厚熜开始对将门世家开刀。朱厚熜规定所有世袭武职后人,想要袭祖先留下来的武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武举,拿到武进士。只要能够在武举当中拿到武进士,那么就能够正常袭武职。

可是如果没能够成为武进士,那么就不能直接袭武职。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先考上武举人,然后以武举人身份考入高等武学,从高等武学毕业。只有从高等武学毕业,得到高等武学合格证书,才能够袭武职。

当然如果连武举人都拿不到,那么只能是去初等武学上学,先从初等武学毕业。然后进入高等武学,再从高等武学毕业。这样就有资格袭武职。

当然你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懂的纨绔子弟,哪一个都没有办法完成,那么只能是降一级袭武职。举个例子世袭千户的后人,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只能是世袭百户。

就算是能够证明嫡长子身体不好,也要参加武举文试,通过了才有武职可以受袭。

虽然这样也不见得能够让世袭武职的纨绔子弟恢复祖先的荣光,但最起码可以大大减少纨绔子弟的数量。而且世袭武职的后人,他们毕竟是家学渊源。很多打仗的技巧,都是这些将门世家家族的机密,会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那些战场上的技巧,都是他们家族不外传的东西。

这些战场经验是很宝贵的。

相比起很多目不识丁,没读过书的普通家庭来说,他们成才的可能更高。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家里受到不一样的教育。

所以朱厚熜才颁布了这样的命令。

当然这也是为了增加武举人数,以及推广武学,才想出来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以往这些世袭武职后人,因为都能够继承家族武职,对于武举和武学并没有多少兴趣。看看以往参加武举的人数,全国都没有一百人。这样的情况之下,武举怎么可能发展。

他们连武举都不重视,更不用说武学。

这些都是将门子弟,连他们都不在意武举和武学,读书人就更不用说。这个年代武人的地位太低,名声也不好。那些读书人更是不愿意成为武人。

就是一些落魄书生,也甚少愿意往这方面发展。

成为文官,然后指挥这些武将,才是这些读书人的梦想。

所以朱厚熜只能是先从世袭武职后人手中着手。果然朝廷这个命令下来,对于世袭武职后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轰动的消息。本来不少人只要安安稳稳,就可以世袭老祖宗留下来的武职。可是朝廷一纸命令,直接剥夺了他们这样的资格。接过了涌入了一堆人,参加武举。

全国世袭武职后人是非常多的。

大明朝的军户都是世袭的。军官就不用说了,从百户、千户,往上卫指挥佥事、卫指挥同知、卫指挥使,更高的还有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都是世袭职位。

大明朝有三百多个卫,还有七八十个千户所,多少世袭军职。

现在争先恐后的参加武举。

嘉靖五年的武举会试,是大明朝武举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去年的地方武举考试当中,参加的考生最多,所以武举人诞生的也最多。朱厚熜也很重视武举考试。

朱厚熜跟杨一清说,五年之内和鞑靼右翼打仗。

那么除了边军,京营肯定也要重新打造出来,京营也要参加战争。现在的京营人数不过五万人左右,还远远不够打一场仗。特别是和鞑靼部落打仗,怎么也要动员十万人左右。

可是要打造新式的京营,肯定是需要大量的基层军官。

武举很好。

可以提拔大量的基层军官。

能够走到武举最后的,都是武艺出众,弓马娴熟的。朱厚熜看着有些人射箭,都忍不住叫好。

“这个年轻人武艺不错。把他的文章拿过来,朕看看。”

能够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武艺的,其实已经是拿到了武进士的名额。他们的文章,已经被兵部、军事参议司录取,然后让皇上过目的。

朱厚熜接过文章,连连道:“不错,不错。浙江沿海的情况描述的很不错,对于定海卫的定为也很有战略眼光,看起来平时很用功。此子何人?”

“皇上,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