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八百里加急(1 / 3)
洪武元年,夏。
元廷的残兵败将似乎已经不能阻挡明军北伐的脚步。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于河阴集结。闰七月初一,北伐大军主力自中滦渡黄河,沿御河,经临清、长芦直逼通县。
应天城皇宫,谨身殿。
一副硕大的地图扑在地上。常歌和另外三名大汉将军各自跪地压住地图的四角。洪武帝脱了龙靴,蹲坐在地图中央。一众文臣武将则侍立在一旁。
洪武帝的手指指在了通县,他道:“通县离元大都不过五十里。若打下通县,徐达的万世之功近在咫尺了。”
李善长道:“是啊圣上。通县是大都的门户。伪元的守军一半儿集结在通县,另一半儿则在大都城头布防。徐达正在等待您的旨意。”
洪武帝笑道:“我这个二弟啊,也太谨慎了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怎么打他看着办就是了。从应天到大都远隔两千里,朕下一道旨,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要三四天才能送到前线。他应该临机决断的。”
李善长道:“禀圣上。自古以来在外领兵的大将都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大将军这么做,是不想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谗言的机会。”
李善长所说“别有用心的人”,明显是在指浙东党人。
洪武帝道:“拟旨,命徐达接旨当天,立即对通县发动总攻。”
李善长道:“是,臣这就拟旨。圣上用了玺,臣立马派通政司的人八百里加急将旨意送到前线。”
洪武帝却道:“且慢!朕的旨意还没说完呢。攻下通县之后,命徐达率军原地休整七日。七日之后再举兵攻打大都。”
李善长有些发急:“圣上,恕臣直言。攻下通县之后似乎应该直取大都。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休整七日,臣有两个担忧。一是将士们的锐气消磨殆尽。二是伪元帝可能趁着这个功夫北逃!”
洪武帝没有搭李善长的话,而是转头望向刘伯温。
刘伯温倒头便拜:“圣上体恤百姓之心,天地可鉴!真乃古往今来第一仁慈的圣主!”
洪武帝心中暗笑:若论处理政事,李善长远胜于刘伯温。若论揣度朕的心思,刘伯温则远胜于李善长。
洪武帝道:“伯温先生,你给李丞相解释解释朕让徐达在通县休整七日再攻打大都的用意吧。”
刘伯温似乎是有意卖弄自己的见识,他问李善长:“敢问李丞相,大都有多少百姓?”
李善长脱口而出:“大都有百万百姓。”
刘伯温道:“守备大都的伪元军约有十万之众。若这十万伪元军拼死抵抗,大都之战将是旷日持久的。城内百万余众的百姓就会跟着遭殃。攻下通县后,我明军休整七天。其实就是给伪元帝七天时间带着他的军队北逃!那样一来,城中的百万百姓就能免遭生灵涂炭。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圣上是大手笔,一救就救了百万人的命!”
李善长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大明有圣上这样仁慈的君主,实乃天下苍生之福。”
洪武帝笑道:“除了救那百万百姓,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伪元在大都经营百年,大都已经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攻击这座堡垒,我明军儿郎将会流太多的血。不如纵容伪元帝带兵北逃,一来可以减少北伐军的伤亡。二来嘛,咱们也不必砸烂这座堡垒,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李善长道:“圣上英明啊!臣才疏学浅,竟一时没有领会圣上的雄才大略。”
洪武帝叹了一声:“唉,怕就怕这是朕的一厢情愿——伪元帝顽固不化,死守大都。但愿伪元帝能够上顺天命,下顾百姓,主动带兵退回草原。若真如此,朕会封他一个‘顺帝’的名号。”
李善长在谨身殿中拟好了圣旨。大明开国之初,给在外带兵将领的圣旨,一向是由通政司传递。
洪武帝吩咐道:“这道圣旨万分重要,关乎北伐成败。通政司八百里加急传旨,都尉府要派人一路跟随保护。”
正巧,今日在谨身殿中当值的是常歌。洪武帝吩咐道:“常歌,你带二十名大汉将军跟随保护。”
常歌叩首:“是!”
常歌出得谨身殿,点齐二十名大汉将军。他对在殿外当值的贺升说道:“我这就要去北方传旨,今日你下差后,劳烦你到我家跟我四叔还有盼儿打声招呼。”
贺升拱手:“是,常千户。”
贺升对常歌的称呼任是“千户”。因为常歌并未如毛骧所说高升左同知。一月之前,常四递了告老的折子,洪武帝恩准。随后毛骧和都尉府的几位千户联名保举常歌接任。洪武帝却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常歌太年轻,升的太快不是好事。”将此事压下。如今都尉府左同知的位置一直空着。
常歌带着二十名大汉将军来到通政司。通政使林谦接了旨意亲自前去传旨。众人在通政司骑上了西凉马,一路向北而去。
八百里加急是个苦差事。宋、元、明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