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517章:苏良的国债契约书,疯狂的开封府富人们(1 / 3)

加入书签

六月二十五日,近午时。

垂拱殿内。

赵祯、两府三司的众相公、学士院、台谏、开封府的主官全都聚在一起。

正在阅读苏良刚刚撰写完成的《国债契约书》。

此文非变法条文,亦非朝廷诏令。

而是以书信的方式、朝廷的名义,写给全体大宋人的一封书信。

此信的主要内容是——

朝廷欲大力发展西北(包括即将灭掉的西夏区域)的民生商贸,完成开疆扩土的同时,也实现大宋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式安居乐业”。

使得大宋江山更加稳固。

然当下朝廷国库钱粮多用于战事,有所不足,百姓亦不愿前往条件艰苦的西北移居。

人力财力,皆有所不足。

故而。

朝廷拟定了一份“国债契约计划”,即向百姓有偿借贷,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

此契约,主要面向家境殷实的富商巨贾以及达官贵族。

借贷利息略低于民间利息。

但会对借贷者给予部分税收补贴及商贸扶持。

借贷时间分三年期、五年期和十年期,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享有的补贴与扶持也越好。

另,此国债契约计划讲求自觉自愿,不强制执行,朝廷不会向地方下达任何指标任务。

但鼓励地方豪商为国出力。

开封府辖境内,将于七月初一发行国债,为期半个月。

开封府外,将于七月十五日发行国债,为期两个月。

总定额八千万贯。

最小额度一万贯,最大额度一百万贯。

开封府辖境内,由三司发行国债,其他地方州府则由各地州府衙门发行国债。

之后。

朝廷将根据发行的国债数额,确定移居西北的百姓的福利待遇。

若朝廷逾期归还百姓国债钱财,逾期后的日息以原有额度的五倍计算。

开封府之所以提前执行,乃是因开封府发行国债后,朝廷便可向秦风路募集百姓,先解决河湟区域的采棉、纺棉问题。

……

这封书信,可谓是诚意满满。

将朝廷现状,对西北的规划,尽数告知了天下百姓。

让他们明白。

原来,朝廷在下一盘大棋,意在将大宋所有区域都发展起来。

莫看当下的西北贫苦荒芜。

可一旦发展起来,那将会是一片富庶之地,将会孵化出无数富商,以及为朝廷创造更多的赋税。

因为那个地方,连通东西近万里,资源丰富,竞争也小。

只要勤劳聪明的汉人将文化、风俗、技术传播过去,那里将有赚不完的钱。

而一旦那里民生富庶,百姓皆有衣可穿,有食可吃,还将会大大减少战乱的发生,使得整个大宋之民更加团结。

发展西北民生,不但具有经济利益,还有维稳之用。

八千万贯的数额、三类分期时间的设置以及年利息,都是三司精准计算出的数据。

三司使王尧臣预计。

若能筹得八千万贯,在没有特大灾情的情况下,朝廷三到五年便可回本。

十年之后,必有盈余。

当下,大宋的年税收已超亿贯。

向百姓发放国债,不是朝廷太穷,而是在投资,以谋得百姓在西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为朝廷创造更多的税收。

……

众官员看完后,都纷纷点头,甚是认同。

首相文彦博率先开口道:“此契约书写得甚好,真诚满满,但是我还是较为担心,万一百姓们不配合,购买国债的额度太少,怎么办?”

三司使王尧臣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文相,当下,朝廷乃是因战事而缺钱,其实只要凑够五千万贯,便能挺过去,之所以列八千贯的数额,乃是使得我们的储备能够更充裕一些。”

“成与不成?试一试不就知道了!老臣觉得,百姓心善,且很多巨商都是因全宋变法而富,对当下的朝廷有很强的归属感,并且这又不是赔本买卖,有些商人家族,几十万贯的铜钱堆在自家私库,并不能生钱,而拿出来不但能赚钱还能赚名,何乐而不为呢?”曾公亮笑着说道。

富弼接着道:“要知,咱们的百姓可是会主动朝着三司的院墙内扔钱的百姓,此举利国利民又利自己,为何不为呢?”

这时。

苏良笑着道:“我和国舅爷打过招呼了,他虽然将家财全捐于民,但与他交好的大商人都通了气儿,这些人都是愿意购买国债的,并且数额非常高。”

……

赵祯微微点头,想了想后,道:“此策可行,另外,朕建议在此书信上标注为苏良所撰写。”

苏良一愣。

“官家,用不着,用不着!此书信乃是以朝廷的名义撰写的,无须添上我的名字,臣不图此等名声。”

苏良一脸谦虚。

“哼!”赵祯的表情略带傲娇。

“你以为朕是为你扬名?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购买国债。此书信表达的意思是朝廷之意,但撰写人必须是你,朕觉得,你苏良这两個字,至少也能值一千万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