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3 章(1 / 4)

加入书签

果然如苏苒之和秦无所料,等他们填饱肚子,那些来自远处的窥伺感已经消失了。

再翻过几个‘高挑’的山岭后,便彻底进入那片低矮又绵延不绝的群山。

这时,他们俩的身型便彻底被群山挡住,再也看不真切了。

苏苒之和秦无是在三日后回到的云水镇。

这会儿时日尚早,距离小年还有两天,更别说是大年三十了。

那位精通占卜之术的李老爷子在街上突然看到他们俩的时候,整个人当即愣在了原地。

还是苏苒之笑着提醒他:“老爷子,锅里的煎包要糊了。”

他这才回过神来,赶紧给锅里又添了一层水。

随即用布巾擦擦手,说:“两位先生这是回来过年?”

“是。”苏苒之笑着回应。

她现在对云水镇有种莫名的归属感,站在街道上都觉得浑身很闲适。

“那我就不叨扰两位先生,稍后再登门拜年。”

苏苒之和秦无对视一眼,说:“到时我们定扫榻相迎。”

李老爷子看着他们远走的背影,脸上满是惊喜。

他喃喃道:“总感觉两位先生回来后好像更平易近人了点。”

话才说出来,他赶紧改口,“不对,先生们态度一直都如此,从没有高高在上过。只是……”

老爷子‘只是’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个所以然来。

直到他把煎包盛出锅,一位明显看着有些面生的青年带着妻子儿女坐下来,招呼说:“老爷子,来五份煎包。”

说罢,他转头对妻儿说:“这就是我离乡前最爱吃的一家煎包,大概有八年没吃过了。闻着这熟悉的香味,就让我想起了当年啊!”

妇人说话明显带着别地儿的乡音,她给青年说了些什么,李老爷子没仔细听。

他给青年一家端来煎包,又多送了两碗阳春面。

这会儿,他感觉自己才懂了秦、苏两位先生对自己的态度了。

——先生们是真正把云水镇当故土,把自己当乡亲,才会如此说话的。

那边买煎包的青年说:“老爷子,我们没点阳春面啊。”

“快过年了,这面是送的。天冷了,给孩子们喝两口热汤暖胃。”

“那就多谢老爷子了。”-

苏苒之和秦无开了锁,推开家门,院子里空空荡荡,只余几根梅花桩和一张新出现的石桌。

刘木匠和龙目都不在了。

但……整个院子也焕然一新。

窗框、木门上都被精心雕刻了线条流畅的纹路。

所雕之物并没有太过精致细腻,反倒跟院子简约大方的风格相配。

一眼看去,没有一处是累赘繁琐的,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之余,又隐隐有种朴素到极致的庄重感。

苏苒之不禁感慨:“了不得。”

她临走前还问过秦无,说自己再回来的时候,家里不知道是什么样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刘木匠。

当初他们说的是,如果两个月内能往返的话,可能还有机会跟刘木匠告别一番。

可如今历时足足四个月,刘木匠重新启程,随着龙目去漂泊也在预料之内。

但这并不影响苏苒之很欣赏刘木匠的成果。

她走进院子,笑着说:“当真了不得,这梅花桩和石桌上也有相应的线条。”

推开堂屋的门,里面所有的桌椅也都跟买时完全不一样了。

上面不仅雕刻出了祥云和花草的纹路,甚至还自带了一层‘包浆’,摸上去触感细腻,给人以朴实厚重的感觉。

苏苒之和秦无动作很快的把家里打扫一番后,坐在石桌旁喝水休息。

同时商量着过年安排。

“除夕前后即日钱庄不开门,咱们得趁早把百两银票花开,多备些散银在家。”

苏苒之拿了一张纸,打算把最近安排记下来,这样会更有条理一点。

她落笔之时,下意识的看了眼放在屋檐下的钝剑。

上次在梦中情景让她记忆尤深,她就说怎么下意识感觉这东西分上下前后的,原来是书写东西用的。

但苏苒之很快就把这些撇在脑后,一一记下所需之物。

“财米油盐,糖块,被褥等都得买……”

秦无在旁给她磨墨,点头道:“是,书房也该慢慢填满。”

这样会感觉感觉更加有人气儿。

苏苒之听到这话后,抬眸看了他一眼,心想,这人身上分明是最没人气的,现在却开始在乎起这点来。

想归想,苏苒之却很开心秦无能有这样的转变。

因为,这是他们的家啊。能一起商量着完善,自然是最好的-

不过,当第二日苏苒之站在集市上时,才发现自己列出的清单基本上没什么用。

因为东西太多了,琳琅满目,各种品类什么都有。

她和秦无只需要挨个买到尾,所需之物全部都能买齐。

不到一个时辰,他们俩已经来回买了两趟,堂屋桌子上堆满了东西。

甚至就连灶王爷的画像,苏苒之都买了一张回来。

“明日就是小年,我们那儿讲究祭灶。”

不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