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零九章(2 / 3)

加入书签

地方使的飞鹰营弓手们,却是等待这一号令久矣。

几声令下,寒光闪闪的箭雨无情地覆盖了第一大波吐蕃骑兵,让不顾一切地朝城墙发起进攻的他们嗷嗷惨叫着倒了一大片。

守军倏然为之雀跃,原先悄悄藏匿在心里的那丝忐忑,也被这波汹涌箭雨所带去了。

从这开始,狄青的箭矢虽然仍越发越快,准头更是不再有过误差,但被淹没在无数箭枝的来往翻飞中,也不再引人注目了。

狄青抿了抿唇,丝毫不觉失落,反而打心底地感到高兴。

——他之前拼了命的努力,都没能做到将吐蕃军的推进阻拦片刻,但这气势凌人的箭雨,却成功做到了。

一晃眼就倒下了两百多弟兄,吐蕃骑兵再勇不惧死,也本能地迟疑了一瞬。

宋军可不会放过他们片刻的迟疑,当即又带领着城头上的兵士,再次对底下敌兵发出了密集可怖的箭雨。

不过李立遵对扬名立威势在必得,能在吐蕃当权多年,显然这会儿脑子不甚清醒,也不可能是会以卵击石的草包。

他对大宋敢‘先礼后兵’,就是因为摸清楚了宋军外强中干的本质,打心底地瞧不起他们。

连威名远扬的老将曹玮,因手底下只有那少得可怜的六千兵士,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曹玮再厉害,在他兵马五倍于对方的时候,难道还能翻天?

李立遵铁了心要攻打秦州,正在秘密备军时,又得了个天大喜讯。

曹玮收拾包袱滚蛋了,取代他知秦州的,居然是乳臭未干,又弱不禁风的文臣!

如此天赐良机,李立遵要肯放过,那就不可能坐的上今日的位子了。

在仿佛无穷无尽的箭雨中,吐蕃军的冲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阻碍。

他们身上虽也穿着防护的甲胄,但脖颈等要害处,却是防不住的。

宋军中虽然就狄青和李超有那百步穿杨的准头,但在陆辞的鼓励和奖赏制度下,原本只持长兵的步卒们也被勾动心思,主动学起了弓射。

这会儿离得近,人又多,射出去后汇成乌压压的一片,哪怕无需准头,也能将人扎成无数个窟窿。

李立遵亲自坐镇中军,虽隔得远,但此起彼伏的惨叫,和推行不动的军势,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妙。

按他原先的算盘,自己不惜一路秘行军来,按理该能成功打秦州一个措手不及的。

怎么会这般惨烈?

李立遵拧紧眉头。

哪怕是新知州因爱惜性命,望风而逃,也比这副仿佛早有防备、以逸待劳的从容,要可信的多啊。

他痛下血本,把三万完全效忠自己的精锐骑兵带出来,是对秦州志在必得,可没做过开局就损失这么多人马的准备。

是撤还是不撤?

李立遵内心煎熬。

开局已是不利了,此时撤回,就只损失千余人马,可派出斥候,探听情况后,再作打算。

但撤回也意味着,自己这宝贵的千余骑兵,就这么白白葬送了,顶多只派上了探路石的小用场!

李立遵着实不甘心。

按他推算,即便是他行军途中走漏了消息,才叫宋军有所准备。

但只有短短几天,哪怕那文人是诸葛孔明在世,也不可能来一出草船借箭的把戏,叫秦州脱胎换骨。

箭势密集如雨,固然可怖,但可怜巴巴的只拥有六千军士的小小秦州,能有多大的底子,能经得起这样庞大的耗费?

把有限的箭矢使得这般凶猛,也可能证明是他们乱了阵脚下的混乱抵抗。

若真是如此,他的撤退,岂不成了惧战的窝囊,或是被唬住的愚蠢了吗?

——不仅赔了千余兵士,伤了士气,还给了城中守军喘息的时间。

李立遵深吸口气。

眼睁睁地看着人马在箭雨下痛苦哀嚎,一**地倒下,他的确心如刀割。

但……

他狠心一咬牙,还是决定赌一把。

李立遵一边心里滴血,一边焦躁地等待着箭势转弱、宋军露出颓势时,城墙上的陆辞应景地披着一身战袍,也在专心观战。

他之所以不去插手军尉们的指挥调度,不仅是信任由曹玮亲手练出的这支劲武,也不止是自信于自己亲手监督、才不复陈败的军械。

而纯粹是太过清楚,自己身为秦州权力最高的指挥官,在行兵打仗上却是个绝对的外行人。

与其指手画脚,纸上谈兵,叫军尉们束手束脚,还不如一开始就痛快站到一边,让他们尽情发挥。

陆辞这份明确的信任,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瞧得出来。

以李超为首的一干将领,嘴上虽不说,心里却是既感动,又敬佩的。

尤其陆辞的退让背后,可不是寻常文官那贪生怕死、摆脱责任的畏战。

而恰恰相反,是一早就猜透了吐蕃那边的心思,还不顾一些幕职官的劝阻,始终如一的积极备战。

众所周知的是,撇开这份难能可贵的放权不说,新知州虽未似曹将军那样亲自上场,威武震天,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弱于曹将军的。

将士们身上所穿的结实簇新的甲胄,箭囊里充足的箭枝,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