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6章 三国(五十六)下(4 / 8)

加入书签

公,我也觉得不公,当爹妈的大部分都觉得自家孩儿有天纵之才,更何况的确有些孩子成绩不错,就是没被选上。

于是他们自己向上头要求,既然已经有了择吏制,不如再来一个方法?

这说来有些可笑,但是在一方的小心翼翼推动,另一方的默许下,最后还是成功了。

科举考试成为并立于举荐制、择吏制的大汉第三种择选人才的方式。

一年后,第一届天子门生火热出炉。

出人意外的是,这些人中有的出生世家,有的出生平民,还有些出生权贵,几乎包罗了如今汉室的各种阶层。

如此结果令群臣吃惊,也让小皇帝兴奋不已。

这代表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大家支持科举这么简单,从简单的说,证明了此次考试的公正,从深里说,证明了无论何种出生的大汉子民,已经渐渐拥有了读书的资格。

而且,不是简单的开蒙。

而是能够和天下才人下场一试的资格。

虽然目前这类的学子大多来自兖州、豫州这类较为富庶又学风浓厚的地方,但是也有旁的州,就连凉州都考上来了一个,虽然成绩比不上旁人,但是那可是被定为蛮荒的西凉贫瘠之地的珍贵学子啊!

这一年的学子三甲被选出的时候正是秋日,这是夏安然定下的。

春闱、秋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科举制的顺序了。

只不过如今的大汉比之他参与科考的红楼时代版图要稍小一些,而且报名参考的学子也没有那么多,也多半集于洛阳周边的郡县,故而也没有必要像后世那样层层筛选,差不多是考两轮就分出了高低。

因为这一制度是在兴平十二年春定下的,所以殿试反而转为了在秋天,不过也挺好,秋天亦是收获的时节,而且在小冰河时期,秋天考试比春寒料峭时候对学生也更友好一些。

暗戳戳插手了出卷考试的夏安然作为科举的前辈在心中这样想,觉得自己的建议真的特别好特别体贴啦=w=。

至于学子们是不是这么想……恩,智者见智吧。

三甲选出的这一日夜晚,已经是一个合格帝王的刘协举办了一场私宴,邀请了他亲近的臣子们,其中自然包括夏安然。

小皇帝这一日兴奋异常,他连连劝酒,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这条路他们走得太久,也太小心了。

从办图书馆,到办学校,从兖州、豫州的小规模实验,从联合凉州的贾诩来择选人才,到大家逐渐将择吏制当做寻常事情,并且以孩童能够考入大学为自豪。

他们一步步得谋划,谋到白了发,谋到旧人换新人。终于在今日尘埃落幕。

但是科举制仅仅为开始,在此之前,举荐制和择吏制能够有一个相对的平衡,主要还是举荐制的起点比择吏制的要高,一个是中层官员开始,一个则是自底层做起,能够被举荐的,多半也不会将择吏制当做假想敌就是了。

但是科举制就不同了,为了吸引学子参考科举,科举制的起点便不低,几乎同举荐制平行,既如此,当世家们逐渐发现,举荐制的地位不再如此超然,他们手中的举荐名额也不再如此珍贵,自然也会引起一波反弹。

但是那都是明天的事情了。

今日还是且饮杯中酒,以贺同凌冽寒风共至的新气象吧。

酒酣耳热之时,忽见曹操朗笑着坐正了身体,以节击盏,忽而慨声而歌。

曹操本就擅乐,此时用的又是寻常的调子,宫廷的乐师们立刻就顺着他开头的音调为其配乐了。

夏安然亦是看了过去,他此时正是最开心的时候,一双黑眸也是亮晶晶的,就等着曹操能来一首给后世小朋友们增加回家作业的诗歌呢。

曹操嘴唇一张,吐出的第一句就让他稍稍瞠大了双眼。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堂中众人亦是和着曲调,虽不知他要如何作词,却能以音调相和,夏安然笑着在心中默默和着曹操的音调,将这一首《短歌行》一同唱了下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正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当浮一大白。

===

夏安然,字景熙,司隶成皋人,年少即有才名,年十七,董卓霍乱,安然投曹,后为兖州主簿,为主簿期间,普灌溉、饲养之法,使兖、豫二州收粮颇丰。

后入中央,为大司农,其扶持小农经济,鼓励民众进行货物交换,期任职年间,东汉的最低货币,自五铢,转为八铢。其小农经济以及中下企业的大力发展,为东汉王朝积累大量资金。

后经文帝的治理和巩固,为武帝时期东汉的雄起奠定了基础。

史称——康文盛世。

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出现在小冰河时期的盛世王朝。

于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