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晋江独家(1 / 2)
*
对家乡的事儿, 田大旺不是很了解。
给爹娘写信多是问候,涉及到时事的一概不提。这是出于谨慎,五七年那会儿得了教训, 不能乱发言、乱说话,以免被人家揪小辫子。他和梅英按月往老家寄钱,让爹娘生活得好一些。
老家那边很少回信,想节省邮票。
偶尔回一封,都是说:“大旺,你好好工作, 不要挂念家里,俺跟你娘都好,吃得也好, 你哥、你嫂子、还有侄儿、侄女都好……”
自打扫盲, 田老汉认了一千多个字, 能写信了。
袁氏也认了几个字,虽然写不好,可是能看懂。每次大旺来信都捧在手里,看了一遍又一遍。大旺说,不要跟人家提信里的事儿。袁氏听进去了, 再也不敢出去显摆了。
田大旺到底放心不下,就把攒下来的全国粮票寄回去。农村集贸市场开放了, 交易活跃起来, 自然有东西可买。
相比起来,城里副食品虽然短缺, 可粮食供应是有保障的。
这是从农村调拨来的商品粮,按照平价供应给城市居民。虽然是定量标准,可节省一点还是够吃的, 只是营养成了问题。
一连几个月,货架上都是空空的,排队也抢不到。
孙梅英暗自庆幸,攒了那一堆东西。
她泡了海带、黄豆,给娃娃们煮着吃。炒菜时,切一片咸肉增加一点味道。五一和三子围着灶台,馋得不行。
“妈妈,吃肉!”三子吸着鼻子,眼睛瞪得溜圆。
“好,给三子吃块儿肉!”
孙梅英和田大旺舍不得吃,都挑出来给娃娃们。自打供应紧张,他们就退了大伙,把口粮和食用油领回来,这样能节省一些。
不在食堂吃,就得自个儿做饭。
可粮店里工作忙,哪里脱得开身?田大旺也顾不上,经常加班没个准点儿。
“娘,我来做。”田小苗担起了做饭任务。
一放学,就赶回家。
孙梅英怕耽误小苗学习,田小苗咧咧嘴。
心说,只要营养跟得上,一点都不影响。
*
随着天气转冷,地里没啥活儿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村民们往炕上一躺,就猫起冬来。可县里正在搞大会战,各公社都要抽调人员去工地上,疏通河道、修建船闸。
可嘴里寡淡,肚子里没货,哪有力气干重活儿?
社员们不大积极。
田秋山开会回来,带了一个消息。
“社员同志们,去了工地上,可以吃上玉米面馒头,还有白面馒头,一天算十个工分……”
听到这个,报名的踊跃起来。
许凤莲家的老大、老二也想报名,被许凤莲拦住了。
“挖大渠太累了,咱不去……”
许凤莲心疼儿子,舍不得干重活儿。
可想吃一口好的,哪有那个条件啊?
就把目标瞄向了东院。
她知道公爹和婆婆攒了不少吃的,就让娃娃们继续蹭饭。若是运气好,给的多,还能揣回来一点。
队里抽调上的都是青壮小伙子。
这天,赶着驴车,扛着红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剩下的社员就在村里积肥,为明年春耕做准备。
田老汉和袁氏都是六十岁的人了,不想动弹,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他们攒了点东西,熬个一年半载是没问题的。娃娃们来混吃的,赶上了就给一点,赶不上就省着,反正不计较。
吕秀蓉想给杠子谋个出路。
秋季征兵时,让杠子报名参军。体检合格了,就是文化稍稍差一点,只是个初中毕业。可农村哪有几个高中文化?也就过了关。
杠子不过十七岁,就去部队上了。
田大壮一家成了军属,院门上挂了光荣牌。
吕秀蓉觉得当兵挺好,没准就像大旺兄弟那样出息了。田大旺听说后,写信鼓励道:“杠子去了部队上,好好学文化,文化上去了,提干才有希望……”
对杠子,田小苗的印象很深刻。
那年回乡,杠子很腼腆,跟小时候一点也不像。她鼓励杠子好好念书,杠子答应了,一直念到初中毕业。再想念下去,就要去县城。可对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太重,即便学校不收学杂费,可一个壮小伙子,光吃喝拉撒就是一大笔开销。
杠子没去县里,选择了参军。
农村娃娃的出路,除了考大学,就是招工进城或者参军入伍。招工进城很困难,一个公社没几个指标。更何况,马上就要精简了,甭说农村的,就连城镇职工都一并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
农村的日子很艰苦。
相比起来,城里要好很多,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着。
从全国来看,一九五九年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京城十大建筑竣工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功举办了。东北发现了工业油田,提前喷油了,正赶上十年大庆,被命名为大庆油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