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3章 第 163 章(1 / 2)

加入书签

*

康熙以为这臭小子说知道只是犟嘴,没想到他还真能说出点东西,索性耐着性子听他继续说,看他还能说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这小子说的不错,四通八达的官道很重要,不光是方便走动和运送粮银物资,更重要的是关税。

寻常道路有寻常道路的走法,官道有官道的走法,相比便捷的小路,官道走起来更安稳,还不容易遇见土匪,所以大多数小摊小贩以及运送货物的镖局都会选择走官道来保障安全。

如此一来,就涉及到向商贾征税的事情了。

之前开海关的时候,臭小子不明白为什么关税不光是户部的事情,工部管的明明是营造工程事项,为什么还能和税收沾边,原因就在这里。

南来北往所有的官道,如何修缮何时修缮都归工部管。

户部和工部各常关的大税口都设在驿路的主干道上,拿京城来说,京师崇文门、左、右翼等关卡乃是向北的驿路的起点,而驿路的终点,则在张家口、杀虎口等关。

京师向东南的坐粮厅、天津、临清、淮安等关设在运河沿岸,荆关、武昌、九江、芜湖、龙江、西新关等关设在长江沿岸,京师到广东的驿路上有太平关、赣关,去东北有山海关,其他像蜀中去藏地,京师去蒙古,所有的官道沿线都有税关。

官道、运河的修缮维护都归工部管,还都是出钱出力的活儿,不能只让人干活不让人拿好处,收取关税的时候自然要让工部也露露脸。

各省地方税课关卡为了方便大多设在驿路沿线,商人为了避税,很多时候会避开官路正,挑那些没有税关的小路行进,这种事情一多,关卡就不光设在官道上了。

奉天的商贩不经过山海关报税,绕道从古北口进,山海关那边发现之后,直接通知古北口,让八沟、塔子沟、三座塔、乌兰哈达等各处一起监督,一旦发现有绕路的商人,全部按照山海关的标准来征税。

别的地方他们管不到,和蒙古的交易再管不住那还得了。

能过大车的道路全部设上关卡,别管官路还是民路,只要有商人通过就得下车检查,他们又不是强盗,统共才收一次税,人家种地的都知道交公粮,这些商人凭什么逃税?

别说什么走南闯北不容易,天底下那么多人谁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容易吗?

还偷税漏税,有本事他们就别走大路,看看是小路上的劫匪好相处还是税关的吏卒好相处。

两相对比,当然还是交税更安全。

正儿八经的走官道入关之时交钱,绕小路不光可能被逮到重新交钱,遇到劫匪后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他们只想挣钱,没想把小命儿一起送出去。

经商不是人过去就行,最重要的是货物,人可以委屈委屈东躲西藏,货可没法和人一样躲,有官道走已经很不错,让他们靠肩膀把东西从江南背到蒙古,大老远的还不如死了算了。

时间就是金钱,有时候同样的东西隔一天就能卖不一样的价钱,要是绕路的利益不足够让他们冒险,他们当然不会冒这个风险。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天下不安宁,官道上的关卡也松,只要打点得当就能省下一大堆钱。不像现在,朝廷管的严,他们抄小路也不安全,就算运气好没遇见劫匪,路上耽搁的时间也不值得他们抄小路。

累死累活还那么大风险,真的没必要。

大清是满人入关统治中原,满人精于骑射不习舟船,而且水路不如陆路安稳,逆水行舟的时候不光慢还有翻船的危险,所以就算没有水患,水运也渐渐失了以往的风光。

朝廷的驿路、铺路以陆路为主,即使在有水驿、水铺的地方,同时也设有陆驿、陆铺。

商贾运货首选官路,在水路不通的地方,为了不让全副身家便宜了那些山贼劫匪,大部分都只敢沿着官路走。不过如果有可以抄近路的小路,为了节省时间,还是有部分人会放弃安全的官道选择路途更短的小路。

而有水路的情况下,为了成本考虑,水路才是首选。

商人最会精打细算,正常情况下水路的价钱比陆路便宜,他们就选水路,而逆水行舟时速度慢,他们就换成车马

不修路的人不用考虑修路的成本,朝廷得考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每年要花钱的地方那么多,处处都要精打细算,不可能说修就修。

“三哥你是不知道那些坏掉的官道能坏成什么样,别说过车了,连人走过去都难,官府不上心,路边种的树都被周边百姓砍回家当柴火了。”隆禧喝口水润润嗓子,换个姿势继续说,“京城到江南几千里地,这边坏点那边坏点,等到南巡启程的时候要是断在半路上,这可如何是好?”

真不是他夸张,现实的情况只会比他说的更严重。

他又不是皇帝,出门之前也没人帮他探路,在外面走哪条路是老徐大人安排,除非他们主动和当地官府打招呼,不然地方官也不知道他们走哪儿。

他们提前没打招呼,自然没有人在前头帮他们把路填平铺好,一路上过的那叫一个多姿多彩。

晴天还好,遇到下雨天,低洼的地方积的都是水,还时不时遇到断桥,他们想过去要么绕路要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