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诡诈奇谋(1 / 2)
“子胥,以当下之时局,寡人该如何是好?”
阖闾不得不问计于伍子胥。
要离行刺庆忌失败,致使庆忌的复仇大军一路长驱直入,兵临吴都城下,这是阖闾万万没想到的!
盖因在阖闾看来,庆忌虽勇而少谋,而要离心思缜密,身手了得,且以苦肉计骗过了庆忌,如何能不成功刺杀后者?
但,事情的发展是出人意料的。
庆忌并没有跟预料之中的一般死于要离之手。
这让阖闾倍感棘手!
伍子胥沉吟了一下,便道:“大王,为今之计,吾等只能固守吴都,伺机而动。”
“为何?”
阖闾很是不解。
因为庆忌大军固然来势汹汹,但阖闾可不惧!
论兵马,阖闾军是胜过庆忌军的。
他唯一不及庆忌的,就是人心!
伍子胥显然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大王明鉴。庆忌以‘报父仇,讨国贼’为名,兴兵伐吴,国人响应者甚众,以至于卫、鲁、齐等邻国都纷纷资助庆忌!”
“莫说是此前有感于先王僚恩德的臣民,便是在我大军当中,同情庆忌遭遇,对大王心怀不满者都不少。”
伍子胥喟然长叹道:“当此时,吴都固然有战车数百乘,兵士三万余,众于庆忌所部叛军。然,人心不济,何以一战?”
这正是伍子胥所担忧的。
倘若阖闾率军出城跟庆忌大军一战,己方将士临阵倒戈的话,局面将完全失控!
阖闾敢赌一把吗?
他不敢!
阖闾以专诸刺王僚,弑君夺位,这本身就是饱受国人非议的。
吴王僚在位多年,功绩不少,建树颇多,一直深受国人的爱戴!
眼下庆忌打着“报父仇,讨国贼”的旗号伐吴,焉能得不到吴国军民的支持?
师出有名且不说,庆忌原本的名望就足以让不少吴国的将士追随他。
事实上,正是如此!
庆忌逃亡到卫国后,除了自己所带的将士,还一直在招兵买马。
附近卫、鲁、楚、吴、齐等国的人都慕名而来,加入到庆忌的麾下,让后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已经拥兵二万。
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列国的钱粮资助。
列国的君主都看重庆忌的人品、能力、身份和声望,希望他能击败阖闾,或者分庭抗礼!
吴国因此一分为二是最好不过的,再不济,得国的庆忌也能感念列国的资助之恩,继而投桃报李。
“子胥,依寡人看,坐困吴都,更为不妥。”
阖闾蹙眉道:“寡人得国虽一年有余,然城中居心叵测者甚众,恐守城之时,有人与庆忌里应外合,届时偌大的一座吴都城,如何坚守?”
“大王若欲出战,亦无不可。然则,大王需保证一战而破其军,且城中无有与庆忌暗通款曲者!”
“这……”
阖闾闻言,不禁一阵迟疑起来。
他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战灭掉庆忌大军,殊非易事,更何况还要确保吴都城内没有人跟庆忌里应外合,这如何能办到?
“寡人欲出战,子胥何以教寡人?”
伍子胥身怀大才,这一点阖闾是十分清楚的。
在阖闾弑君篡位的过程中,伍子胥出力不少,刺客专诸就是他举荐给阖闾的!
所以,阖闾完全能信任伍子胥。
“大王,若战庆忌于野,需软禁先王僚之旧臣,再择大王之旧部将士以为前驱,迎战庆忌。”
伍子胥捋须沉吟,道:“为此,大王可下一道战书予庆忌,定于翌日交战。”
“彼时交战之前,大王可择数千锐士连夜乘车舆绕到姑苏山之侧,待两军厮杀时,鼓声齐鸣,这支奇兵就可从背后突袭庆忌之师!”
“届时庆忌的叛军腹背受敌,焉能不败?”
“善!”
阖闾深以为然。
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
数百年前,列国之间的战争还会遵循礼仪,列阵而战。
一方尚未做好战斗的准备,鼓声未响,厮杀便不会开始!
然而,在进入大争之世后,礼崩乐坏,战争的规矩(礼仪)被践踏殆尽。
尤其是在泓水之战后,半渡不击的“仁义霸主”宋襄公战败,标志着列国之间的战事,已然进入“诡诈奇谋”的时代!
为了战胜敌人,阖闾能够不择手段。
于是,在伍子胥的谏言之下,阖闾立刻调兵遣将。
他先是命夫概率领两千兵士,将城内的贵族大臣通通软禁起来,许进不许出,又让儿子夫差坐镇吴都,严格把控各处城门,严禁臣民外出。
接着,阖闾又敕封行人伍子胥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