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封侯之难度(1 / 2)
当孙武位极人臣,变得封无可封的时候,难免会威胁到吴王的地位。
庆忌的有生之年,孙武无法威胁到他的地位。
但是,万一庆忌先一步薨逝,如之奈何?
面对德高望重,为吴国培养出不少大将的孙武,后继之君能驾驭得了他吗?
庆忌不是刘邦、朱元章那种刻薄寡恩之人,他能做到善待自己的功臣。
历史上的刘邦和朱元章之所以杀害开国功臣,是因为他们自己出身低微,难以驾驭骄兵悍将,也怕后继之君无法服众……
而秦始皇和李世民,则是出身不凡,世代显赫,根本不必担心开国功臣会造反的问题。
庆忌也不担心孙武、伍子胥这样的功臣造反,只是在为孙武早一步安排后路而已。
而今在吴国的一众功臣中,谁的食邑最多?
莫过于孙武!
如田穰苴、熊子丹、孟贲、黑夫等大将,以军功起家的大将,食邑都已经超过一千户,但是在五千户以下。
而孙武的食邑,在之前就是五千户。
难道庆忌还要继续封一千户食邑给孙武吗?
规矩,现在是庆忌定下的,以后便难说了。
所以这一次趁着吴国完全统一南方,大功告成之际,庆忌打算恢复封地。
只不过真正能成为吴国封君的条件,十分的苛刻。
如孙武一般,食邑超过了五千户。
继续一千户一千户的加上去,可能会让吴国的财政出现不小的问题……
吴国现在的人口户数是一百七十六万户。
食邑超过一千户的功臣,少之又少。
就庆忌自己所知道的,不过二十人而已。
食邑,并不会世袭罔替,在食邑拥有者死后,会归还于国家,所以不必担忧尾大不掉,给吴国造成长久以来的负担。
封地则是不同。
吴国的封君,在封地上享有治理权、征税权,征兵权已经被收回去。
但,封地是世袭罔替的,只要吴国不灭,封地就能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继往开来。
昔日庆忌收回吴国本土公卿大夫封地的时候,还被世人诟病,说吴王庆忌过于小气。
而今何以恢复封地之封赏?
除了孙武的确是劳苦功高之外,庆忌还想以孙武为典型桉例,让吴国的功臣能继续努力,为国家再立新功……
“大王!”
这个时候,作为太师的季札出列,朝着陛台之上的庆忌躬身行礼道:“老臣以为,在我吴国,不应当拥有封地!”
“老臣请大王收回州来之封地,改为食邑!”
“……”
季札这是在做甚?
这不是让庆忌难堪吗?
好在,庆忌也不是气量狭小之人,知道孙武、季札拒封,是在为自己着想,为吴国着想。
“父王,儿臣以为,太师、国尉所言极是!”
这个时候,公子鸿出列道:“对待国家的功臣,国之肱骨,父王应当一视同仁,而非有别。”
“于国有功者,当封食邑,而不受封地,应为祖制!”
“另外,有别于特例,如越侯、荆楚侯等君侯,其食邑可世袭罔替,上不封顶!”
公子鸿的主张,可行吗?
可行!
历史上,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爵位便与军功挂钩。
《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变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让爵位和军功挂钩,这就是军功爵制度,最高爵位就是列侯。
但是,商鞅留了一个后门,就是没有明确废除战国时期的流行的封君制,相当于保留了秦王的例外授赠权力。
秦国的封君不同于六国的封君,权利被限制得很小。
比如秦国的封君只能享受封地的税赋,而不能像信陵君一样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
“二三子以为如何?”
庆忌眯着眼睛,环视一周,看着陛台下的群臣询问道。
“大王,臣以为鸿公子所言极是!”
御史大夫范蠡出列道:“我吴国而今有户数一百七十余万户,受封食邑,可上不封顶!”
“或以军功爵位、财帛、良田叠加,世袭罔替之封地,除特殊情况外,应该予以取缔!”
“臣附议!”
群臣都纷纷站出来,赞同公子鸿的这一主张。
见状,庆忌终于是不再坚持。
像是熊轸、勾践这样的亡国之君及其后裔,庆忌需要保留他们的宗庙祭祀,所以给予几百上千户的食邑,世袭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