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6章 诸侯分晋(1 / 2)

加入书签

高张作为齐国的上卿,在齐国可谓是位高权重,大致上相当于吴国的“三公”。

高张,姜姓,高氏,齐国上卿高傒的后代、齐大夫高偃的儿子。

高张的先祖高傒大有来头。

吕尚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一子被封在因高夷居住过而得名的高邑,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

吕高的孙子名叫吕傒,字敬仲,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

高傒先在迎立齐桓公有功,后与管仲纠合诸侯结盟有功。

桓公命傒以王父字(即祖父)为氏,食采邑于卢地,凭借五里之城建立卢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是牧誓八国中的卢戎国。

所以,高傒是卢姓始祖,也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

高傒的主要成就在于辅左齐桓公称霸,三立国君,两立齐侯,一立鲁侯。

在高傒的有生之年,平定鲁国内乱,拥立鲁僖公即位。

安鲁定盟,“犹望高子”,成为历史美谈。

在齐桓公去世后,高傒又联合宋襄公平定内乱,拥戴齐孝公即位,其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

高氏和国氏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

历史上,自齐国第一代高子——高傒起,直至后来田氏代齐,高氏世袭上卿之职,在齐国历次军事、外交大事件中,大多扮演了主角……

庆忌眼前的高张,在历史上是为高昭子。

早年齐侯欲称霸,以高张在内为相,主持内政,国夏在外为将,主持军事。

甚至于齐景公临终前,还以高张与国夏为托孤之臣,立幼子荼为国君。

当然,最后的结果人尽皆知。

他们都斗不过老奸巨猾,而且已经树大根深的田乞,这才有“田氏代齐”之事。

“吴侯,敝臣的来意,想必吴侯心知肚明。”

高张欠着半个身子,缓声道:“自晋文公起,晋国之霸业已经持续一百多年,虽国力有所衰微,六卿轮流把持国政,却还是当之无愧的天下最强之国,中原霸主!”

“两年前,晋国的赵氏、邯郸氏爆发大宗与小宗的家族内战,而后晋国的其余五卿,相继卷入其中。”

“战事愈演愈烈。范氏、中行氏不敌,败走朝歌,为齐、郑、鲁、卫等国,甚至是周室援救。”

“而今之晋国,可谓是众叛亲离,已经沦为众失之的也。”

顿了一下,高张又朝着庆忌躬身行礼,慨然道:“当此时,天下皆反晋、攻晋,何以吴国置身事外乎?”

“夫大国,为维持天下稳定,海内和睦,肩负不可推卸之重任也!”

“吴国已经取代楚国,成为南方唯一的霸主大国。”

“吾国君看重吴侯,看重吴国,齐吴之盟更是从吴侯这一代起,无有纷争,互通有无也。”

“是以,吾国君诚邀吴侯会盟,一同商讨伐晋之大事!”

“……”

对于高张的来意,庆忌如何能不清楚?

早在晋国内战爆发之初,天下人就已经把目光放到了吴国身上。

只是在去年,趁着中原混战的时候,吴国一口气灭掉了楚国、郧国,成了南方唯一的大国。

霸主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这个时候的吴国,固然在中原没有任何地盘,但是话语权还非常之足。

晋人期望吴国出兵帮助自己,讨伐郑国或者齐国,甚至是保持中立。

齐、郑、卫,以及范氏、中行氏,则是期望吴国出兵参战,一起对抗晋国。

如之奈何?

对此,庆忌之前一直都是避而不谈的。

甚至于,对于他国的使者,庆忌只是让孔丘、文种等人去打发,并没有亲自接见,直接表态……

“高子,晋乃霸主大国也,吴不能敌。”

庆忌轻笑一声道:“寡人何尝不想击垮霸晋,从中原分一杯羹?奈何,去年一战灭楚,而今的吴国,是力有不逮……”

“吴侯说笑了。”

高张摇摇头道:“据敝臣所知,在灭楚之战前,吴国已然韬光养晦三四年之久,国力大增,何以吞灭区区一个偏居一隅的楚国,尚且力有不逮?”

“吴侯,霸主晋国,于天下诸国而言,如鲠在喉。”

“而今晋国有范氏、中行氏、邯郸氏之叛,这正是天赐良机!”

“晋国一乱,天下皆反晋也。吴侯如何能置身事外?”

闻言,庆忌摇摇头道:“高子,诚如你所言,晋人已经是众叛亲离,列国皆反晋,何缺我吴国这一家之力?”

“齐、宋、鲁、卫、郑等国,还有中行氏、范氏,加在一起,难不成还无法破晋?”

“吴侯此言差矣。”

高张长叹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