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明末下(完)(1 / 8)
第59章
文华殿。
坐在崇祯下首的大臣们一片寂静,就连卢象升也被这句“贱骨头”噎住了。
毕竟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入仕。
好半晌,韩爌才颤颤巍巍的叨念了一句:“有辱斯文!”
韩爌说的是天幕骂人,但一旁已经有大臣开始想象天幕所描述的建奴入关后的惨烈景象。
分毫不差的催缴赋税,甚至是差一厘都要革除功名!
“鞑子就是鞑子,简直残暴!”
一旁立刻就有人小声附和:“比蒙元还不如……”
卢象升常年习武,听力十分好,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他转过头微微一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人心可用。”
崇祯轻轻冷哼一声,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华夷之辩,都不如当高高在上的老爷来的实在。现在听到建奴入关是这个德行,他们才知道怕!
崇祯要不是手里没兵,甚至也想搞建奴这一套给自己出出气!
可没办法,他还是大明的“仁君”,不能学蛮夷那一套,不然这些人怕不是立马就得打开城门恭迎那些“闯王”。
崇祯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天幕的垂训你们也听到了。正如那顾炎武所说,若是那建奴入关,那就不单单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到时山河破碎,九州腥膻,黎民有倒悬之危,士林受鞭挞之苦。朕纵然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也闭不上眼睛啊。”
殿中大臣们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仁善!”
皇帝给了他们台阶,他们自然也要表表忠心。
韩爌这个次辅就站出来,代表内阁,真情实感的说:“陛下,所谓君辱臣死,臣等虽是朽木之姿,却定会竭力护陛下周全,必不会重现那不忍言之事。”
众位大臣跪倒在地,齐声附和。
崇祯看着满殿的人,就连让他罢官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伏在那里。
这里有几个人是真心,崇祯也不在意了。最起码,有了这个共识,今后他行事的阻碍会少一点。
天幕,果真是来保佑他的啊!
隔了一会儿,天幕上的画面又开始动起来。
【不好意思,刚刚情绪有点激动,骂人是不对的哈。
可话说回来,讲明末的历史,能有几个不激动的呢?实在是垃圾太多,无法分类的那种。】
【说完带清是怎么整治纳税问题后,我们再来说说带清是如何打断天下士庶的脊梁骨的。
没错,就是——剃发易服。】
大臣们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剃发易服……好像前面有提到过这四个字,但是当时他们都被三大案给夺走了注意力,所以自动忽略过去了。
怎么,这建奴横征暴敛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推行胡风?!
另一时空,朱元璋紧紧皱着眉头盯着天幕。
经过蒙元百年统治,现在的中国从语言到风俗再到服侍,无一不受到蒙古胡风的侵袭。就在上个月,他还严肃的下了一道诏令,令百姓不得习胡风。
怎么蒙古跑了,女真又来搞一套不成!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满清就是要把这两种都给你改了。】
朱元璋:!!!
大明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最重要的成就,而这个大明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的王朝,更是赶跑了蒙元,恢复汉家风俗衣冠的一个新的起点。
现在天幕告诉他,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
【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
到了元朝中后期,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中国和蒙古的审美,再加上汉地的工艺、原料所形成的产物。
因此在明初时,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元朝服饰”,有大量的胡服元素。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但百姓因袭已久,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样式花哨,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因此屡禁不止,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
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
【而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随着不断强调华夷之分,到了明中期以后,很多继承自元朝的胡服样式后来不是淘汰,就是改造成别样。
在明末,中国已经恢复了宽袍博袖的旧制,这些红缨翻檐帽、红缨笠子、折角襟的圆领袍、甚至穿着在圆领袍之外的短袖对襟衣等服饰基本已经消失了,百姓不再穿这些制式的衣服,自然也不认可它们是汉家衣冠。】
朱元璋很欣慰,他点点头道:“自该如此。”
【但满洲服饰不同。
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