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章(3 / 4)
什么叫“都希望其早死”!
朕如此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希望朕早死?
何等恶毒的诅咒!
李隆基愤怒开口: “这说的怎么会是朕!天幕必然盘点错误了!”
与天幕正在播放自己的功绩映衬下,更是笃定,说着朝天幕扬声道: "天幕说错了!"朝中大臣看着暴怒的陛下,一个个缄默不语。
揣摩着天幕“早死”一言难道是说陛下老年大变不成?毕竟武帝老年也有“巫蛊之祸”。不过,陛下近年来的作为确实有昏聩迹象。但是,武帝此等祸事也没被天幕称为汉朝转折。难道,陛下老年更、更大祸事?
众臣不敢细想。
大周
武则天神情莫测,隆基为旦儿之子,且其称“唐玄宗”。难道朕去世前归周于唐?
还是说朕不得不归?
眼神扫过此时一言不发的朝臣,武则天将这个念头放在心中。
思索着旦儿这三子,虽早已被朕过继给了早逝的弘儿,但确实自幼聪慧过人。不曾想,晚年昏聩到“粉丝”都愿其早死的地步。
不禁眼神一厉,周还是唐,后辈都为朕之血脉,此江山朕亦倾注诸多心血。
若是这孙儿让盛世转折败落,朕难容此子继位!
【唐隆元年,身为皇子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了当时的皇后韦氏。
之后李旦就禅位给李隆基,但李隆基登基后很快赐死太平公主,皇位争夺小团体一拍两散。登基初时李隆基倒是勤政圣明,开“开元盛世”。但后期开始怠政、亲佞臣、夺儿媳……开始在军事上大刀阔斧,设立节度使,重用了安禄山等族安抚边疆,埋下祸根。
后节度使大乱,长安被攻破。
大唐至此急转直下,李隆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之前的位面对于夺儿媳一言惊讶极了,唐朝这么“牛”啊。一时间许多百姓挤眉弄眼,颇为八卦。
便是唐之后,对于此事仍然是极为关注,但想到李治和武则天,顿时觉得李世民此时若是生气,那真是生气早了..
唐初
李世民看到此处勃然大怒,节度使一职不掌兵权!将诸多权利下发,岂不是在培养诸侯?纵使远不如诸侯之弊端,但兵祸横生之下,竟将长安攻破!
让李世民怒目圆睁: “以为登基久了就天下承平了?以史为鉴!天下乱象四起还不警醒,四处征战不休,盛世之下竟能坐视如此大祸!"
越说越怒: “便是安禄山起兵造反,李隆基这一番昏聩策令,白白损耗我大唐兵力!众多将领因李隆基的错误决策,折损一片!如何再平乱安禄山之流!堂堂大唐天子弃城而逃!丢尽大唐的脸!"
贞观众臣也是一个个双眉紧锁,不怪天幕所言,其该早死,晚年实是频频错政。
看着李世民气到抚头的动作,众臣忙上前宽慰: “陛下莫气,我等穿梭而去自当拨乱反正,将祸端拔除。"
“陛下保重身体!气大伤身啊!”
但看到安禄山反叛时的暴行,其实大唐众臣也是格外愤怒,难以遏制,纷纷请求穿梭而去。
更别说“夺儿媳”一事,让李世民脑袋都疼起来了: “当真是没有其他妃嫔了吗!将儿媳大封贵妃!天下人怎么看我大唐,史书上怎么记载!"
这个话题臣子们不好议论,李世民看着天幕中李隆基年老后一幕幕的作为,几句确该早死差点溢出口中。
但李世民也知此时不
是生气的时候,又反过来安抚了众臣,根据天幕内容,快速调整着后续的穿梭人手。
大周
武则天亦是面沉如水,若不是几朝积累,盛世之下根基雄厚,李隆基登基后政令通行,方才政绩显著。
李隆基才干不小,但其莫不是以为从此自比太宗了不成,好战喜功!不管边疆平稳,多次兴兵,一步步将节度使养大,连长安城都被攻破。
狄仁杰此时也是难以接受: “陛下当重视边疆外族,不可将兵权随意付之!”武则天自然是记在心中,随即想到李隆基将太平屠戮,霎时间怒气上涌。
又是对太平恨铁不成钢,与声名俱佳的皇子合谋,岂不是与虎谋皮。朕若故去,以李唐之根基,满朝文武大臣也只会拥立他李家皇子!
而登基了的李家皇帝,如何会坐视“摄政公主”、乃至下一位的“女主”存世?
朕之登基不是一夕一朝之功!
但想到太平的脾性,知晓她不去搏一场永不会甘心。
武则天对这些一清二楚,所以多年来才没有、也无法培养太平为继任之君。想要再出“女主”,想要“女主”根基,而不如朕一般故去后,仍是大唐江山。
必须要女子大臣、将军如男子一般自由晋升,一步步后,才能光明正大将皇女皇子都放进继承人范畴。
天幕,是这个机会吗。
武则天闭了闭眼,她也不知。唐开元
李隆基脸色苍白看着天幕中长安城破的一幕,只觉寒意从心底生出,蔓延至全身。已不在对天幕吼叫,失神瘫坐在榻上,一时难以言语。
眼前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