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4章 《人民的名义》(2 / 3)

加入书签

电视剧没有走红之前,翰林轩书店里面是没有这本书的!

幸亏他老爸张博文看到电视剧收视还不错之后就果断从经销商手中进了50本原著,要不然就会错过这电视剧的热潮。

做书店这一行的就得经常关注这些消息,有时候一些消息会意外促进图书销售,就看能不能把握住。

热播剧的原著是肯定要多进货,并且配合电视剧或者电影海报摆在最显眼位置的。

现在其实张楚对的具体内容已经忘记得差不多,倒是对电视剧的场景印象深刻。

他记得这其实并不是一部反腐,而应该算作是官场才对!

这类型发表跟出版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却是流行里面一个很大的分类,有很多读者。

这部《人民的名义》从省市级别的高官一直写到基层工人,写出来了丰富的社会成名,对一个个人物从任性上面进行了深入挖掘。

反腐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有正面人物,是正邪争斗的故事模式,最后通常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而官场主要是呈现官场的生态,也就是日常的运作方法,其中很难看到正面人物,大家都跟《纸牌屋》里面的政客一样无所无用契机。

近些年市面上比较畅销的官场经常采用的就是成长的模式,去写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

这跟《鬼吹灯》、《达芬奇密码》一样,都是通俗文学的类型,跟一般的纯文学或者严肃文学不一样。

有人说官场文就是男人版的宫斗,这两种类型都是围绕着一个模式不断编织故事,写主人公的奋斗,不断取得胜利。

只不过最终目的不一样,宫斗的目的是为了主宰后宫,而官场文则是为了权倾一世。

当然,这并非没有积极意义。

想要升迁就必须奋斗才行!

而且官场里面通常对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复杂关系描写得特别细致,可读性很强。

现在那些腐败官员们实在太有想象力,他们创造出来的许多贪腐事实简直匪夷所思,比文学家跟作家们的脑洞都还要大!

所以有时候看新闻都觉得比看了还要精彩。

张楚看重的是《人民的名义》跟电视剧里面的真实,在为官之道跟人性方面非常真实。

作者本身就曾经是一个体制中人,离职之后就写了多部官场,据说为了写《人民的名义》还亲自去监狱跟那些贪官采访取材。

没什么比当事人自己讲诉出来的心路历程更真实的!

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集就是侯勇扮演的赵德汉这个形象。

国家资源部的赵德汉,乍一看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好官。

住在筒子楼,出行靠自行车,家中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办公室里也只是放了一瓶自己喝的五粮液。

当别人怀疑他贪污的时候,他一脸正气,反手就教育别人思想觉悟不够。

直到在赵德汉的办公室门口,他还要求骑自行车低调进入,不想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

表情之无辜,言语之真诚,几乎要让人相信他确实是被冤枉的。

直到观众们在这家伙的别墅里看到了一面由2.3亿现金堆积起来的钱墙之后,才明白他的伪装到底有多好!

最可笑的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赵德汉将自己贪钱比喻成收割麦田,看着便心生愉悦。

整个案件最荒诞的地方是,他的贪欲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明明有这么多钱,可是一分钱也不敢花,就连给父母的生活费也是每个月只寄300回去。

如此荒诞、戏剧性的情节,估计99%的人都以为是跟电视剧为了对比效果折腾出来的。

但其实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着事实基础!

在纪委的通报里面可以看到真人模板,这种双面人在官场里面可并不少见。

有人说中国的官场在家的笔下,成为了一个大染缸,各个级别、各类人等都有。

坦白来讲,张楚也并不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官场文的巅峰之作。

他想要选取这部作品只是因为有着尺度较大的台词对白、离奇曲折、讽刺现实的故事情节!

或许在文学性上面,这部作品算不得经典。

但在观众好感度上面,绝对能排在前列。

比如长期以来,官场里面的反派人物都有一些规矩是不能突破的,可是在这部中却被打破了。

比如,一号反派角色是不能写到副sheng级以上的。

这还是在尺度比较松的实体书领域,在网络领域,限制就更多了!

其余还有什么主要领导不能变坏这个禁区。

在《人民的名义》中,尺度直接突破来到了副guo级这个层次!

从这一点来看,就要让其余作品自愧不如了。

很多人的作品都局限在一个县、一个区,最多是一个市,很多当红作品都是从乡镇到州市这个政治层次。

显然,《人民的名义》很符合张楚的定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通俗文学作家,并不是严肃文学作家。

用赵德汉这种爆炸型贪污案作为开端,徐徐拉开了大戏的序幕,而此后的情节故事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