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1 / 2)
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时期, 那时候不仅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政而选择出家避祸,许多读书以及世家子弟也时常因世道不平而遁入佛门或潜心修道。
这便让佛门中涌现不诗僧、画僧、书僧、琴僧等等才,而不朝中的达官贵也非常乐意与他们往来, 许多著名物都个和尚朋友。
像王羲之的后代中就个极名的智永禅师,他继承了二王笔法, 于佛寺之中潜心练习书法,曾经手书八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为《千字文》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前往江南诸寺都欣赏智永禅师的《千字文》真迹。
更要的是, 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赋税徭役的,他们的是空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佛门经过这么多的蓬勃发展,随便逛哪个佛寺都可出现几个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们在奉寺中发现那么个老僧倒也不算稀奇。
李隆基听皇孙李俨详细地禀报完雕版印刷的事, 顿时也来了兴趣。
正巧李林甫从外头办完事回来了, 李隆基便笑着吩咐道:“走,去看看这奉寺是怎么印《金刚经》的。”
李林甫不知自己离开时皇孙来说了什么, 不由转头看向奉寺的住持。
住持上些尴尬。
当初两寺都被冲毁了,朝廷命令他们合为一寺。
虽龙华寺年代更久远, 他们奉寺是高宗皇帝命建的, 龙华寺那边的损坏与伤亡情况又更严,最终合并的结果便是龙华寺并入奉寺。
这次迎接御驾辈分排在前头的都过来了, 只那老僧没来, 原因就在于那老僧过去是龙华寺的。他不爱参与寺中诸事,他们也不爱带上他,平时都是这么两不干涉凑合着过的。
谁想到那家伙这样的际遇啊!
难道的看起来离群索居、不问世事, 实际上却一直在憋着劲想吸引贵的注意?
不怪住持这么想,主要是这么做的实在太多了。
这世上根本没几个真正的陶渊明!
只说时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
李隆基不仅亲自看过老僧雕刻出来的书版, 还上手试了试这种新鲜的印刷方法。
他是个文化的皇帝,自看得出这东西的妙处,当场龙颜大悦,给了老僧极其丰厚的赏赐,并让工部安排工匠过来研习雕版印刷法。
事实上刚才李隆基差点就让这和尚帮他自己亲自作注的《道德经》给雕刻出来了。
还是瞥见老僧那锃光瓦亮的光头,李隆基才及时住了嘴。
偶得了这么一样利于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开怀。
既赏过了老僧,他便一视同仁地给三娘她们也赐了不好东西。
尤其是三娘一个注意到这东西,赏赐之厚更是不下于老僧。
三娘不懂什么辞让之说,高高兴兴地谢了恩。
李隆基见她那副开心得不得了的模样,心里也十分快活。
这小孩的神童出身是他给的,而他钦定的神童随他出巡期间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难道不值得让史官好好记上一笔?
虽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个长生不老,可没嫌弃自己名声太好。尤其是当皇帝的,哪个不想拥明君称号?
李隆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还成,史书上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是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欢这些为自己明君履历增光添彩的事。
李俨倒是没要奖励,而是请求李隆基等工匠学成后帮他们那本《灾害自救指南》给印出来。
他今年才八岁,行止却沉稳斯文,绝佳的气度衬得那本就好看的眉眼都更秀逸几分。
李隆基儿孙众多,对李俨这个长孙还是颇为偏爱的,他朗笑着说道:“该拿的赏赐还是得拿,你们那书若是当真写成了,自去工部让安排刻印就是。这雕版印刷法本来就是你们发现的,难道还怕我不许你们刻书不成?”
李俨这才谢了赏。
听李俨讨来了李隆基这句准话,三娘高兴极了。从御前离开后,她便去寻吴道子说了这桩要紧事:等他的插画都画完了,估计工匠们也都学所成了,到时候她们这本应急册子一口气可以印很多很多本!
到时候还可以插画单独印个成百上千份,安排长安、洛阳诸佛寺趁着开俗讲的间隙搞安全宣讲!
简而言之,这事贼拉要!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三娘话里话外满是对吴道子的殷殷期望:这么多等着您的画、这么多的命等着您去拯救,您一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