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2 / 3)
上他哥不说,他都没意识到三娘是个女孩儿。三娘比他还聪明,比他认得字还多,懂东西肯定也比他多,必然不会因为这件恼他。
不过李俅从小机灵,知道面对长辈和兄长教诲不能梗着脖子唱反调,该认错时必须及时认错!他麻溜答道:“我以后会注意。”
兄弟俩从小待在一块,李俨哪会看不出他弟是什想法?于是继续念叨他一路。
另一边,三娘没立刻回住处,而是先去寻贺知章说话,与他说起自己碰上王昌龄。
王昌龄读好多,一准能中博学宏词科!
贺知章本来就在秘省养老,自然知晓王昌龄存在。他笑着说道:“确是个很不错后生,他诗写得很不错。”
可惜大唐诗写得不错人太多,也不是人人都仕途顺遂。王昌龄出身寒微,即便考上进士、入秘省,依然没找到可靠引路人。
当时贺知章起好因为筹措岐王李范葬仪出纰漏,曾遭许多人非议,一度低调做人,后来更是直接在秘省安心养老。对于王昌龄这个诗远扬后辈,贺知章也帮不到什忙。
换成未入仕途青年才俊他还能夸上几句帮忙扬,入仕途他就爱莫能助。他当半辈子闲官,官员任免哪他插嘴余?
只能看这次张九龄能不能提携他一二!
三娘和贺知章讨论起张九龄在河南这边屯田。
“听说很难!”三娘好奇问贺知章,“真很难吗?”
贺知章闻言顿顿,叹着气道:“当然难,就譬老虎已经肉叼嘴里,你去劝它肉吐出来,能劝得动吗?更要紧是,叼着肉老虎还不止一只,你说难不难?”
三娘忧心忡忡:“难!”
贺知章说道:“你还小,不必操心这。世上许多人一辈子汲汲营营,遇只知趋利避害、谋求私利,也许多甘愿迎难而上傻子。”
三娘反驳道:“不是傻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贺知章哈哈笑道:“我倒是忘你《论语》倒背流。”
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论语》里话,讲是子路在外借宿,早起守门人问他:“你来自哪里?”子路说:“来自孔氏。”守门人说:“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人吗?”
这句话用在这里恰好非常适合。
贺知章揉着三娘脑袋说道:“你觉得这家伙不是傻子,难道也想当个‘知其不可而为之’人吗?”
三娘想起自己从李俨那里听来“未来”,难道遇到难就什都不做?难道要等天下大乱,自己和家里人也成覆巢之卵,只能无助伤心恸哭?
三娘道:“反正不是傻子!”
贺知章只当她是小孩子脾气,笑着应和道:“好好,不是傻子。”
接下来小半个月,三娘都跑去秘省蹭看,不时与王昌龄聊上几句,解边塞情况与今朝局。直至百孙院复课,她才很是不舍告别秘省回去跟李俨他们一起读。
到五月底,朝中又添两个宰相,那便是裴耀卿和李林甫。
到这里相位算是正式满员。
大唐宰相升迁没固定路子,单看皇帝需不需要你。
像这次新晋升上来裴耀卿和李林甫就是两个不同极端,裴耀卿年成,二十岁便入秘省干活,稳打稳扎干三十多年,得到相位便显得理所应当。
相比之下,李林甫升迁路径就比较直接,一路凭借宰相、内侍、宫妃引荐在李隆基面前不断刷印象分,才当一年黄门侍郎便被李隆基提上相位。
升迁得不可谓不快。
主要还是李隆基觉得李林甫用起来非常顺手。
而且张九龄近让他点不太满意。
张九龄以前跟在李隆基身边写写诏打打杂,李隆基也觉得这人很不错,文采非常好,写东西非常符合他心意。
可惜好景不长,张九龄当宰相以后主意就多,遇总爱直言进谏。
李隆基觉得张九龄变,不再是他喜欢那个人,以前张九龄哪这爱说教?他选宰相是想让宰相给自己干活,而不是想给自己找个对自己指手画脚人。
他想做什还需要他们教吗?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当皇帝这久,比他们更清楚皇帝该怎当,不需要他们处处给自己找茬。
他不喜欢太主意人。
像李林甫就很不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