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7章 天下大乱(1 / 2)

加入书签

晋国西线,则是日渐强大的秦国,此时的国君是秦惠公。

由于这段时期以来,秦国内部出现不稳定因素,秦国无暇东顾中原,所以传统世仇晋国因此得到了一个西线无战事的良好环境。

对鲁国而言,晋国始终是又爱又恨的主。但由于弭兵会盟以来,晋国以老大自居,并强调正是晋国的让步使中原实现了和平,对列国诸侯过度盘剥,终于使晋国离心离德。

再加上晋国内部权力斗争到了白热化,晋国六卿分成了韩氏、赵氏、魏氏、智氏一派,与曾经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中行氏、范氏一派开展了激烈的内部斗争。

由于韩氏、赵氏、魏氏、智氏控制着国君,所以中行氏、范氏以及赵氏别宗邯郸氏被宣布为晋国叛逆。

早就有意推翻了晋国霸主地位的齐国趁机崛起,迅速联合了鲁、郑、卫、宋以及山东莒、邾、滕、薛等小国,组建了反晋联盟,打着支持晋国中行氏、范氏、邯郸氏的旗号,向晋国发起了进攻。

整个春秋江湖,一片大乱。

如今,晋国内部形势是以赵鞅为首的晋军彻底压制了以范氏、中行氏的叛军,叛军被包围在朝歌、邯郸等少数大城。

齐国组织的反晋联盟,则是要积极解救被围困在朝歌、邯郸等地的范氏、中行氏。

时间节点,就在公元前495年,也就是鲁哀公即位这一年。

但这一年很快过去了,春秋历史车轮滚到了第二年,即公元前494年,即鲁哀公第一年。

这一年,仍旧是到处弥漫着战争的气息。

吴王夫差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自己即位时立下的誓愿:公元前494年春,吴国大举入侵越国,双方在夫椒发生激战,结果越军大败。

大败的结果是很悲惨的,因为越王勾践最终选择了投降。

吴王夫差接受了投降,吴越两国签订盟约,越王勾践带着夫人以及大夫范蠡等人入吴为质,越国成为吴国附庸。

失去越国,对楚国来讲是重大威胁。

但楚国在英明的楚昭王领导下,将公元前506年战败于吴楚柏举之战视为国耻,休养生息,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强化军备,楚国迅速重新站了起来。

重新站了起来的楚国,于公元前496年灭了顿国,于公元前495年灭了胡国。

到公元前494年春,就在吴越两国在夫椒爆发激战时,楚国联合了陈国、随国和许国讨伐柏举之战中站队到吴国的蔡国。

春秋十二诸侯之一的蔡国,面临着亡国的巨大威胁!

蔡国选择的投降方式非常另类,由于国家实在太穷,蔡国国君蔡昭侯以大批奴隶作为礼物献给楚国作为存国条件。

楚国答应了蔡国请求,但命令蔡国滚出中原。蔡国最终被迫将国家南迁至长江、汝水之间。

见楚国报复蔡国,吴国不甘示弱,立即出兵讨伐柏举之战时站队到楚国的陈国。陈国无力抵抗,只好宣布归顺吴国。

吴国兵锋所至,势不可挡,雄才大略的吴王夫差,已经不满足于在东南一带称王称霸了。

吴国,开始兵指中原!

那中原的情况呢?

很乱。

这个乱,主要是指以齐国为首的反晋事业,非常不顺利。

之所以非常不顺利,是因为齐国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反晋联盟,非常不稳定。

我们先来看这个反晋联盟的主要诸侯国有哪些。

齐国,郑国,鲁国,宋国,卫国,曹国这几个传统中原诸侯,以及邾国,莒国等几个山东小诸侯。

这些个诸侯,历史上互有恩怨。如郑国与宋国几乎是世仇,鲁国与邾国、莒国之间的矛盾也非常深。

齐国国君齐景公是雄才大略的,为了反晋事业,齐景公已经牺牲了不少国家利益,如将一些原侵占鲁国的地盘归还给了鲁国,目的就是反晋事业这样的大利益。

卫国国君卫灵公也是有血性的,为了反晋事业,卫国成了急先锋,这段时期以来,但凡针对晋国的军事行动,都能看到卫国在前线的表现。

但其他诸侯国就不一样了,如宋国。

宋国对齐国这个联盟盟主的命令总是不大理睬,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倒是国内却总搞出些事来。如公元前496年时,还出现了公族大夫占据重镇叛乱的事来。

春秋小强郑国倒是有些血性,但郑国因为执政大夫子产去世,新任执政大夫游吉要管一大堆子事,没多少精力参与反晋事业。

那鲁国呢?

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斯的态度非常暧昧,总体就是抓紧趁乱给自己的季氏家族谋些实际利益。

当然,他表面上打的是为鲁国谋取实际利益。

公元前494春,眼看着齐国组织了齐、卫联军,并联合了北狄武装鲜虞国军队,出兵强势攻入晋国,包围了晋国重镇五鹿,鲁国丝毫不为动。

季孙斯作为执政上卿,对齐国来使搬出的理由是国君新立,国内一大把子事要忙。

但看着齐国为首的联军攻入晋国非常顺利,而鲁国因为没出兵,故什么利益也没得到,季孙斯觉得浪费了一次机会。

所以,公元前49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