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3章 分别去逃荒(1 / 2)

加入书签

可哪里有什么救援?村里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很多人逃离了村子去逃荒找活路去。

一个月之后,阿道夫把柴棚的门打开了,他的父亲病死在了柴棚里,而他的母亲和二姐熬过来了。

阿道夫跟两人商议,准备离开村子逃荒去。

倒不是阿道夫没主见,他想听听家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没找到合适的地方逃荒,盲目上路很可能会走错方向,而无法获救。

在恒河大洪水来的时候,他跟他哥两个人寻找了不同的逃生方向,结果他哥找错了方向,找了一处悬崖,没能爬上河床,死在了洪水里。

他和他姐找对了方向,逃出了洪水才活命下来。

现在逃荒也是这样的,哪个地方有吃的,能让他们活下去,这个判断是非常关键的,找对了就有活的希望,找错了就只有死。

村里的很多人都选择了京城,那里是国王住的地方,一定会有粮食,还有很多大户人家,他们其中肯定有心地善良的,愿意拿出粮食来拯救他们这些可怜的穷人。

灾民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十有八九都选择了前往京城。

阿道夫没有这么想,就算京城有粮食,就算有心地善良的富豪愿意帮助他们,但大家都去了,那里将人满为患,又有多少粮食救济他们?又有多少个富豪能给他们提供帮助?

他对周边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也曾与村里的人商议,听他们的想法,除了前往京城逃荒的人之外,还有很多人选择前往孟加拉,那里也是印度半岛最重要的粮仓。

半岛大约四分之一的粮食产自那里,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前往孟加拉。

但是同样道理,都知道那是半岛的粮仓,所以前往那个地方的灾民肯定数量也非常多,也未必能够找到吃的。

往西通往伽色尼王朝的边境已经被封锁,山口已经被伽色尼王朝重兵把守,阻止来自印度大陆的难民进入伽色尼王朝。

除了山口之外,辽阔的沙漠,高耸的雪山阻碍了难民逃生的路,通往中亚的道路只此一条。

而北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那是茫茫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烟罕见,而且气候奇寒,海拔太高,上面行走都困难。

没有人烟的地方,到哪去找救济?总不能一直吃树皮草根,那人活不了多久就得死。

在分析了周边情况之后,就只剩下南边,阿道夫觉得可以选择。

但是南边几乎所有的王国都封锁了边境,不让来自于昌德拉斯的灾民进入。

以前他们可以从昌德拉斯购买粮食,而现在昌德拉斯的粮食全都毁于洪水。

在此之前,一年的旱灾已经让粮食大量减产,再往前一年,他们的存粮又全换成了纸币,用来购买了他们渴望得到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乃至奢侈品。

所以在洪水来临之前,昌德拉斯早已经不再是半岛的粮仓了,他们粮食甚至于比其他的王朝都要少,再加上这次的洪水摧毁了剩下的粮仓,那里便成为人间地狱。

大量的灾民四下奔逃,逃荒要饭,以前还称兄道弟的王朝此刻翻脸不认人,不让灾民进入边境,敢闯者一律杀,不少灾民死在了边境上,就因为想偷渡进入其他王朝的地界。

因此阿道夫选择了一条在其他人看来不可理解,也很少有人去走的一条求生之路,那就是往西北进入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地处西藏阿里。

在统一的吐蕃分崩离析,青藏高原分解成为若干个地方政权之后,其中有一支王室名叫吉德尼玛衮的,在王权争斗中失败,带着族人一路逃到了阿里地区,娶了当地头人女儿为妻,建立了政权。

这位后藏王去世的时候,将他的统治疆土一分为三,给了他的三个儿子。

其中第三个儿子德祖衮统治的地区就是古格王朝。

在这里可谓全民信仰佛教。

印度一位高僧阿底峡在一百年前曾经来到这里宣讲佛教,得到古格王朝国王和全体藏民信众的盛情接待。

在国王大力推动下,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并且使得藏传佛教在此发扬光大,便创立了噶当派。

在三四百年以后,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宗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师,就是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成为后世的黄教,因为他们戴着黄色的僧帽。

古格王朝地广人稀,人口没有超过百万,而且主要集中在札达象泉河流域,这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农业技术,出产的粮食青稞足以养活这百万人口。

他们并没有常备军,除了国王拥有少量的亲兵之外,实行的是全民皆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牧人放牧,农人农耕。

由于地处苍凉的世界屋脊,海拔太高,其他王朝对这儿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因此除了他们吐蕃王室内部战争曾经让这儿掀起过刀兵之外,已经很多年没有刀光剑影了。

所以,在这里可以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阿道夫曾经去过一趟古格王朝,知道那里的人对外来的人非常欢迎,因为他们的人口太少了。

由于信奉佛教,他们与世无争,又不愿意对外征战,所以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到那里去避难再适合不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