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37章:目标香江本土第三大银行!(1 / 2)

加入书签

帝国集团正式宣布收购恒隆银行的时候,杨铭已经休息。

不过,杨铭收购恒隆银行的速度太快了。

快到许多人都反应不过来。

当晚,香江许多人得知帝国集团宣布正式收购恒隆银行,在香江还是引来很大的震惊。

休息一晚。

第二天大早。

杨铭起来洗漱。

在去游泳池游泳,换了一套衣服,陪着父母吃早餐。

杨继荣夫妇也是刚刚看报纸才得知儿子把恒隆银行给收购了。

“Peter,没想到啊,你转眼间就把恒隆银行给收购了。”

现在香江各大报刊的头条,都是关于帝国集团正式收购恒隆银行的消息,除了花1亿港币收购,还往恒隆银行里面注资5亿港币。

也就是说相当于花了6亿港币,只是那5亿港币,在外人看来,还不知道能不能填补恒隆银行的窟窿。

帝国集团收购恒隆银行,却是给恒隆银行的储户带来很大的信心。

毕竟,帝国集团实力太强大了。

当年可以花一百多亿吞掉怡和置地,如今收购恒隆银行后,恒隆银行的实力肯定大不一样。

杨铭吃完早餐。

坐车回到帝国集团。

回到帝国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林秀芝也已经知道老板收购了恒隆银行。

林秀芝给老板泡咖啡的时候,杨铭问道:“你爸妈好些了?”

“他们听说可以把本金拿回来,心情好了很多。”

杨铭已经让麦里思通知杨授城去收购谢利源金铺。

不出意外,收购谢利源金铺,也是这几天的事。

对于那几千上万的谢利源金铺投资者,他们可以把本金拿回来,利息是拿不回来了。

杨铭希望杨授城拿到谢利源金铺后,能够把这一家百年老店打造成郑家周大富那种金银珠宝首饰店。

甚至打造成香江,甚至亚洲第一大的珠宝金铺首饰店。

除此之外。

杨铭还让麦里思派人接触道亨银行的股东。

为什么杨铭要关注这一家银行?

道亨银行成立于1921年,规模比不上恒隆银行,历史上,在1982年的时候,则是被大马富商郭令璨的国浩集团收购。

现在正好帝国集团收购下来。

杨铭相信,现在这种情况下,收购这一家华资银行并不是什么问题。

除了这一家道亨银行外。

杨铭把注意力放在香江本地第三大银行。

海外信托银行。

海外信托银行创办于1955年,创始人张鸣添,祖籍闽南同安,是大马的富商。

其中,1972年10月,海外信托银行在香江上市,除了大股东是张鸣添外,还有恒隆银行的大股东庄清泉。

可以说,历史上的庄清泉算是很倒霉,两家规模很大的华资银行同样因为倒闭而被总督府接管。

张鸣添被其朋友叶桩龄所设计,陷入“支票轮”,导致银行亏空高达5亿港元。

叶桩龄创办多米尼加财务公司,为香江人提供移民服务。

1981年9月开始,叶桩龄多次将不能兑现的支票贴现给海外信托,由于支票过户所产生的时间差,使它能以第二张支票贴现所得的款项存入账户,使得第一张支票得以兑现。

叶桩龄同时在时间差内运用这些款项从事投机活动。

但是由于叶桩龄投机失败,产生亏损,需要更多资金弥补亏空。

所以“支票轮”越滚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溃时,海外信托银行手能兑现的支票总额高达6680万美元。

张鸣添作为海外信托银行的灵魂,却是在1982年2月突然辞世,不知是不是巧合?

海托银行于1982年3月知道叶桩龄不能还债,但害怕引起审计师和总督府的关注,银行董事长黄长赞与叶桩龄一起做假账掩饰银行的亏损。

历史上,此事一直被掩盖3年有余。

1982年起,大来财务、恒隆银行以及嘉年地产等与海外信托银行有密切关系的公司相继破产或被接管,海托银行的困难迅速表明化,被迫大举出售资产。

1984年11月,海托将收购仅两年的华人银行出售,并计划再一售香江工商银行。

1985年6月6日,总督府突然宣布,海外信行因“无法偿还债务”停业两天。

之后,总督府宣布接管海托银行。

支票轮事件由此曝光。

由于利息及汇率的变动,支票轮导致的坏账已经达到9000万美元(约7亿港元)。

总督府接管海托之后,共动用40亿元的外汇基金使其得以继续运作。

海托共计查出亏损高达31亿元,看来海托银行的亏损不仅限于支票轮事件。

总督府苦心经营8年之后,将海托银行以44.57亿元的价格卖给国浩集团。

海托附属的香江工商银行也随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

1987年8月,大新银行以5.3亿的价格收购了工商银行,并易名为大新金融集团,取代了工商银行的上市地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