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1章 想方设法(1 / 2)

加入书签

陈勇想把这些资料全部复制下来放进U盘里,可是这个年代也还没有U盘,更没什么云端,网络硬盘之类的,想要把这些东西复制出去是不可能的了。

陈勇对这些机械之物的东西又不了解,也不是专业的人员,要想完全记下来,抓住关键的词语,准确的数据,那是不可能的事。

特别是这种高原性能米-17直升机的资料,他一定要想办法搞到手。

陈勇知道华夏国的直升机产业远不如美俄发达。

体现在战斗、机歼灭机、轰炸机和固定机翼上。

主要原因是在直升机的研发上投入比较少。

之所以投少的原因,是因为直升机在国防上的作用远不如固定翼飞机大。

轰炸机、歼灭机、攻击机等固定翼战斗机飞得快,行程又大,功能又比多,还省油,载弹量也比较大,而且还攻防兼备,常规兼备,还有战略战术上的兼备。

所以这些就是固定翼飞机的优势,是直升飞机比拟不了的。

直升飞机的缺点是飞得慢,载弹量还少,航程比较短,功能少,消耗油量比较大,发挥的作用就比较小。

华夏国现在的国力比较落后,跟美苏比起来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直升机研发的投入上,不像这两个国家那样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直升机的产业。

在这样的环境和种种的情况下,华夏国不得不取长补短,等有了实力,经济好了起来,投入直升机的研发资金肯定会增加,不管在哪个方面来讲,固定翼飞机永远都无法取代直升机的作用,所以在未来,华夏国一定会走直升机研发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就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研发上,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追赶美俄两国,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追赶得上。

现在建有现成的技术,把这些技术全部传输到脑海里,再加上我们华夏国的科研人员,善于取长补短,不会照搬别人的科研成果,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比他做得更好,更加完善,或者超越他。

也可以完全不用俄罗斯的技术,只把这些资料拿来做参考,然后研制出属于自己有自主产权的东西。

外国人都认为我们华夏国人,有非常强的仿佛制能力,其实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这是因为特定环境所造成,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先仿制,再尝试改制,最后实现原创,这只是一条发展路径。

华夏国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最大的收益,在某个领域中,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

其实之前,有两个落后发展工业国家,走的都是这条路,但他们的结局仍然不同,一个是成功,一个是失败了。

成功的是日本,失败的是苏联。

二战以后,这两个国家都是大量引进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和设备,直接利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成果。

同时在这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工业和经济。

试图让自己的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

然而日本却成功了,它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体系。

在许多的领域中,有很多开创性的技术革新和变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苏朕,他在基本上就停留在仿制的那个阶段了,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创新,也没有开拓精神。

其实是有原因的,而且还很复杂。

效仿日本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路线,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开始的策略,这一策略当时遭到了很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实行了。

靠抄袭仿制西方先进技术来使本国科技技术快速发展想法是很好的。

然而现实是,世界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日新月异,仿制和抄袭的对象,都是人家西方国家已经过时的东西。

如果你不尽快超越防治这个阶段完成自主创新和研发,那么结果只能是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落后状态。

所以这点与发展世界尖端技术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再加上私联自身的权威和僵化制度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当时刻国的国家高领导层,没有抉择性的格局和眼光,还有聪明和前瞻性头脑,将是阻碍国家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

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取长补短,一路过于信赖西方国家的技术,没有经过改革和变迁,生产出来的重工业产品过剩,积压了大量的资金,反而成为了负担。

而日本在产品方面把控的非常严格,节能减排,引进了大量的节能技术。

当西方国家将电子信息技术扩展到民用领域的时候。

苏联还保密起来,把此技术限制在军用的范围内。

而日本就把把这些电子信息应用到企业上去。

从此日本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陈勇从电脑里资料看到,1991年经过考察、谈判,华夏国签订了首批引进24架喀山直升机工厂生产的米-17直升机合同。

经过试用,表明该机适合在华夏国平原地区使用、运输效率高。

米-17的飞行性能比不上“黑鹰”,后经改进基本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