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坐禅·金刚经(1 / 2)
金刚经之四相
先讲金刚经里的四相。 我相——怎么解释?佛一出现妄想就变成菩萨。有了妄想,就出现了第一个终极问题:打妄想的主体是什么?就是“我是谁”——这叫我相。成阿罗汉后,出现你我分别,出现了不是自己的另一个众生——这个叫人——叫人相。接着出现众生分别,一个你分成无数个众生——叫众生相。有了执着,成了凡夫,有了分段生死——既然有生死——那中间就有寿命的概念。这叫寿者相。 总结一下:佛是无相;菩萨有我相;罗汉有我相、人相、众生相;灭 了众生分别的高级罗汉只有我相、人相;凡夫是四相俱全。 金刚经里说菩萨没有四相,这是对当时中等根器的弟子们的方便说法 ——金刚经本身针对的是中等根器。弟子问佛心如何安住,还有这个要安住的心,所以,大乘佛教认为金刚经针对的是中等根器。
五蕴
再来,五蕴怎么解释? “识”——指的是第八识中产生的妄想。 “行”——指第七识分别心。 “想”——指第六识执着心。 “受”——指五根和感觉。 “色”——指物质,包括肉身、世间万物和虚空。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怎么解释?
“无明”——指第八识中产生的妄想。 “行”——指第七识分别心。 “识”——指第六识执着心,这里具体指对妄想本身的执着。“名色”——“名”指意识中产生的名相, “色”指与名相对应的 物体。 “六入”——指六根。 “触”——指六根和六尘发生的反应,就是接触。 “受”——指感觉。 “爱”——指贪恋之心。 “取”——就是行动,但意识形态中不能说是行动,应该说是业 力开始牵引了。 “有”——指肉身、世间万物和虚空。后面的“生死”对应“有”的三样:肉身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世间万物有成住异灭;虚空有成住坏空。 以上解释和网上能看到的解释会有所出入,但我坚信此为正法,这样 解释才能解释得通“佛法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 有不一样的见解的朋友也别来论了——我固执的很!你也改变不了我的想法,顶多也就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想表达可以,但辩论就免了!我悟到这些花了不少时间和经历!目前还在庙里修行中。所以,不是别人一句两句就能改变的。 还有,本人极其反感讲古文的人、套佛经原文的人!你也看到了,以上全是大白话。佛也讲大白话,是印度当时的大白话。我们的佛经应该是当时通俗易懂的文章风格——但现在不是了。所以,别搬佛经!
分别心
接下来就讲分别心。 当初,达摩来到中国传法时,所传的经是楞伽经。可是,这部经书起点太高,讲的就是菩萨和佛的境界。后来人们根器越来越差,这部经不适合作为禅宗的核心教义来印证修行,所以就用次一级的金刚经来作为核心教义。 金刚经讲的就是罗汉的分别心!我就不把整部经书都讲,就讲金刚经的核心思路。大家看完之后,再去看金刚经,会有新的感悟。 分别心一共有九种,我只讲其中最关键的一种,每一种又分出三种境 界。最初佛经传入中国被翻译的时候,当时的修行人们就用生活中常用的 语言来翻译,就用“有”、“非有”、“无”来表现分别心的三种境界。后来 觉得这个“无”无法表现佛说的无,就引入了“空”的概念,这样就成了“有”、“无”、“空”三种状态。在金刚经里,采用的还是原来的表现方式,就用“有”、“非有”、“无”来表达。 咱们就拿众生分别来讲这个分别心。
1)众生分别 金刚经里出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众生分别就是众 生相。有众生分别是什么样的状态?非有众生分别又是什么样的状态?无 众生分别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先说有众生分别和非有众生分别的区别! 就拿蚂蚁来举例。如果抓两只或者更多只同一种类的蚂蚁,个头也一 样大,把它们放进玻璃瓶里,让你看一眼,再让你转身等几分钟,这段时 间玻璃瓶里的蚂蚁还在乱爬,你再回头看蚂蚁们,你是肯定分辨不出原来 的那些蚂蚁。就算把里面的蚂蚁全部替换,再放进同一种类一样大小的蚂 蚁,你也不可能察觉。你只能记住玻璃瓶里原来有几只蚂蚁,却不能把每 一只蚂蚁一一认清,这种状态就就叫非有分别。 如果给每一只蚂蚁用不同的颜色做标记,有红的、黄的、绿的,那你 就算过几天再来看,还是能分辨出哪个是哪个,这种状态叫有众生分别。 有众生分别和非有众生分别的共同点是都有个体概念!先把蚂蚁分成 一只一只,然后再进行分别,如果可以依靠每一只的特点来分辨出,那就 是有众生分别;如果分辨不出,把所有蚂蚁都看做同样的蚂蚁,那就是非 有分别。 那第三种无分别是什么状态呢? 简单来说,你的意识当中有蚂蚁这个概念,但却没有个体概念——这 种状态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 对于蚂蚁,我们已经有了个体概念,那咱们就拿更小的生物距离—— 就说细菌吧。在科学家们发明出显微镜之前,人们都不知道世界上有细菌。 对于我们这些不是细菌专家的人来说,细菌只是概念而已。我们知道我们 的周围生活着无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