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蓄发,獬豸(2 / 3)
上缺,不像此番这样毫无准备。
而这走关系却并非好走,关系关系,就是有熟人从中引荐搭桥。
而和秦王宫密切而又党项出身的人很少,众所周知的几个,比如投降也算较早的李昌硕,就算能够和秦王搭上话,自家们也认得,却当下在军中做事,此刻也不在兴州,剩下算来算去,便只有新封的长史元果了。
元果这人众降臣都知道,之前的大夏第一佞臣叛徒,宋军刚踏过边境,第一次攻城盖朱时就投降了,然后又引夏军去盖朱送死,再带宋军去诈卓啰城,可以说卓啰和南军司,就是毁在他的手上。
那时简直人人恨他要死,朝上甚至还有人写诗来骂他,言之千刀万剐不解心头之恨,若不是这元果是元家人,又是镜妃的兄长,就直接杀他父母抵罪了。
但这时,众臣哪里还做如此想法,都是感叹其高瞻远瞩,卓识远见了,不管真假,如今得势,便只有佩服二字。
而元果封官长史,众臣也都嫉妒不已,其实无论西夏还是北辽,都隐隐以继承大唐自居,国内各种制度都有唐的影子。
长史这个官在唐时是大官。
这个官职最早设于秦,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
而到汉时,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等,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开府后皆置长史官职,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
汉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
除此之外,边地的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其后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也多设长史。
唐的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州府皆设长史。
州刺史下长史官,为刺史副官,尤其大都督府的长史地位非常高,唐代的大都督府都有长史存在,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长史中最有名的是李斯,李斯初至秦国,就任此官。
而到了如今大宋时候,州府则无长史,以判官部分代替,通判其实也算是一地佐官。
但是,在大宋官制里,亲王府和都督府却是可设此官的,各代的王府不少都设长史一职,总管府内事务,其他的朝堂部门,还有元储政院也设这个官制。
众降臣都曾是西夏朝堂中人,都知道这长史是大官,尤其秦王宫的长史。
秦王宫是什么?那是潜邸,潜龙邸,同样也是现在这河西之地的朝堂所在。
亲王倘若内设小朝廷,自置官员的话,那府内长史的权利将极大,亲王若是将来能荣登大宝,那么亲王府的长史未来极可能是宰辅人选。
元果被封长史,虽然没听说还有别的管理,只是总督蓄发事宜,但这也足够了,足以证明此刻元果就是秦王身边的大红人。
这蓄发乃国本之上,不是亲近嫡系,岂能任命督促?
于是群臣纷纷过去巴结,送礼阿谀,试图请元果在赵柽面前美言,放个差遣出去,早早恢复以往权利。
元果倒是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礼都收,不管谁来都一口答应,然后神秘兮兮地和对方说一番话语。
说的是这次各军司督理蓄发之事,十一个都执事虽然权利极大,威势极高,但是未必就一定能办好差,难免不出些差错纰漏,若是没有办好,那这个差事便难保住,倘若保不住,就是要换人。
众臣一听,哪里还不明白他话里意思,秦王对那十一个都执事并无特殊亲近,很可能是随手点的,只要里面有人犯错下去,自家不就是有机会顶上?
于是个个回去摩拳擦掌,暗中选择一个盯上观察,若离开赴任又派人远去军司监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出错下来,然后花钱走动,顶替上去。
赵柽自然知道这些事情,元果哪敢不做报告,就算是收受的礼物金银也全都奉上,自家不敢截流一点。
赵柽乐得看见眼下情景,他就是要乱,这个乱是党项内部乱,自下往上全都乱,自己这边不动刀兵,让他们自家清洗自家一次。
让党项人自家督促蓄发事宜,羌人治羌,又叫他们自家排挤,相互争斗,争权夺势,以羌制羌。
大大的斗一场,然后从民间到上面,才会彻底消停,才会安安静静做顺民,从此习汉礼,行汉俗,融合进来。
蓄发之事,足足持续将近一月,才渐渐停息,西夏毕竟人口少,而且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礼念束制,又兼杀得人头滚滚,鲜血成河,便推行了下去,之前西夏男子是每隔七天必然刮发一次,现在不用刮了,刮了就是对抗秦王宫,就是造反。
而这并未结束,党项内部的争斗却才开始,原本的十一个都执事官在这一个月内,有八人因为出错被弹劾了下去,而补上的人里没几天又有出错的,再度换人,如此足足几十个轮换,才最终将此事完成。
不过这几十人里,却也出了一个人物,名叫嵬名獬豸。
这人乃是西夏宗室,之前在朝上任官不大,因为西夏与大宋一样,对皇族宗室的任用慎之又慎,能不用便不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