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9章 名动邺城(1 / 3)

加入书签

五日之后,邺城。

袁谭带着郑玄一行,慢悠悠沿着黄河抵达黎阳,随后改走陆路北上。

船队在码头上岸的同时,已经有人飞马去邺城报信。黎阳至邺城只有最后一百里,陆路坐马车慢慢走也就一两天,快马报信几个时辰就能到。

此前一直跟袁谭同行的诸葛亮,此次倒是故意借故落后了些,让袁谭和郑玄先行。

袁谭一开始颇为不解,后来才明白过来:诸葛亮这是不希望袁绍把“郑玄来邺”和刘备使团的斡旋关联起来。反正刘备阵营也不需要这点虚名,反而容易招来忌惮,还不如显得这就是袁谭自己一力促成的。

而且诸葛亮毕竟年轻,他还不适合让袁绍亲迎。但郑玄却地位尊贵,如果跟郑玄一起出场,被袁绍迎接也就避免不了了,还不如错峰出行,大家都轻松些。

在袁谭面前要高调,而在袁绍面前要低调,只要实利不要虚名,这就是诸葛亮此行的一条准绳。

如是又过了一天,在邺城南郊四十里的安阳县,亲自南下郊迎的袁绍,终于见到了被他儿子护送来的郑玄一行。

父子相见,当然要提前数里,就由袁谭先策马上前向父亲问安行礼,然后才是郑玄的马车慢悠悠来到近前,由袁绍向郑玄行礼。

袁绍原本略微有些不耐烦,但是看到大儿子策白马飒沓而来,英气勃勃,似乎有些陌生,袁绍内心的柔软之处,似乎又被激活了。

毕竟还是亲儿子,放出去两三年没见了,哪怕这儿子原本不受宠,也还是会想念的。

留白,自古都是最好的美化。任何记忆中的亲人,只要不是仇敌,如果常年不见,就容易把那些记忆模糊处往好的方向脑补,这是人之天性。

就好比很多丑男丑女戴上口罩后,问旁人对他颜值的看法,都会往好的方向脑补,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扶桑女人和抖音身材女主播戴口罩戴上瘾了,这是有科学研究支持的。

三年未见,恰好给袁绍内心的袁谭印象,造成了一些模糊和留白。

“孩儿拜见父亲!”袁谭来到近前,干脆利落地下马下拜,他今天的形象,是诸葛亮帮他突击设计了五天后的结果,还对他举手投足一些拘泥不好的习惯,进行了突击整顿。

人的长相虽然没法快速改变,但气质却可以突击,至少可以把表面改一改。

袁绍定睛一看,总觉得有些不敢相信,最终还是惊喜地确认,这就是三年没见的儿子。

这三年来,记忆模糊之处的脑补,果然补对了,而且儿子的现状,似乎比他脑补美化后的样子还要好。

袁绍不由赞道:“吾儿果然英武类我,好。听说你此番请来康成公,又肃清了青州沿岸的海寇,做得好啊。

为父在你这个年纪时,已经跟何伯求何颙合力,不畏阉宦、救援党锢义士了。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年轻时就该锐意昂扬,舍我其谁,不可葳蕤古板,非英雄也。”

袁谭几乎愣了,他从没想过父亲会这么跟他说话,看来诸葛先生这几日的点拨,果然效果非凡。

他赶紧又回忆了一下诸葛亮的特训注意事项,这才拜谢:“孩儿谨遵父亲教诲。孩儿原先深居豪门,不知民间疾苦。此番历练,才知百姓生民之不易,贼寇为害之炽烈。

恨不能亲提三尺只剑,荡尽世间不平。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身在青州,也只能先拿海寇练练手。”

然后,他才说起郑玄此行细节,请袁绍一起迎接。

袁绍对儿子的述职非常满意,转眼又看到前方来了一辆看似平稳的高大马车,他也就下马站在道旁等候。

等那马车驶得近了,袁绍才注意到,原来车轮都被菖蒲叶子包裹着,所以才那么平稳,菖蒲叶子起到了减震缓冲的效果。

袁绍读史书不算细,所以不知道其中典故,也没听说过蒲轮车,见状只是随口低声赞道:“吾儿倒是巧思,知道从细微处敬老礼贤。”

袁谭也低声回答:“父亲不怪孩儿逾越,孩儿便心满意足了。安车蒲轮,束帛加壁,不过效法孝武帝之于申公、枚生,齐地多礼义,先贤多受贵重,孩儿窃慕之焉。”

袁绍微微一愣,他毕竟没完整读过《汉书,并不知道这些典故细节。袁谭则恰到好处地点明:这是汉武帝当年对齐国贤士申培和枚乘的礼遇,因为这俩人当初被汉武帝召见时,已经七八十岁了。

郑玄今年也已经七十岁整,也是“齐地大贤”,让他坐菖蒲叶减震车轮,车厢内壁用丝帛内衬以免磕碰撞伤,当然是应该的。

袁绍见儿子学问也有所长进,对古人的正面典故如此了解,不由欣慰,但他性情素来犹豫不决,又怕儿子是被人点拨,所以又问了一句:“吾儿这两年,可是勤治经典?学有所成?这些典故何处学来?”

袁谭却没有骄傲,反而说道:“青州地方初靖,孩儿精力多用于民政军务,读书上……实在是惭愧。此法乃王别驾教我礼贤。”

袁绍听儿子那么老实,明明自己学到了一个作秀的方法,却归因于幕僚的指点,不由更有好感,看来这并非是刻意讨好,而是实事求是。

袁绍一高兴,就忍不住反复快速地捋自己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